张明|精英访谈?丨张明:德风为上 让无数下咽癌患者重拾“讲话权”

来源:海报新闻
张明|精英访谈?丨张明:德风为上 让无数下咽癌患者重拾“讲话权”文章插图
大众网·海报新闻采访人员 闫明清 庄滨滨 于明效 上海报道
张明 , 籍贯山东淄博 , 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头颈外科副主任 。 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会员 , 美国头颈外科协会(AHNS)通信会员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头颈肿瘤专委会委员 ,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头颈肿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 上海市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委会委员兼秘书 。
“同样的下咽癌患者 , 在别处手术可能失声 , 但在我这里 , 经过保喉治疗可能还会讲话 。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 , 就是靠这点小小的成就感 , 激励着自己去进步 。 ”张明在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医生是个良心活!不做‘躺平’的医生 。 现在医院系统存在过度医疗和‘网红医生’乱象 , 一些‘网红医生’靠流量提升知名度 , 并不可取 。 ”《山东在沪精英访谈》——大众网·海报新闻走近张明 。
【张明|精英访谈?丨张明:德风为上 让无数下咽癌患者重拾“讲话权”】受亲人病逝触动学医 出国深造攻下双会员
张明:那时候很满足 , 不觉得累;做外科医生 , 内心要有对技术的饥渴感和成就的满足感 。
张明家里并没有从医者 , 父亲与姐姐都是老师 , 因此高考时家人极力劝他报教育对口专业 , 但张明却想成为一名医生 , 所有志愿报的都是医学专业 , 这种选择 , 源于他的一个情结 。 初中时 , 张明非常喜爱的祖父得病去世 , 但祖父的病并不特别严重 , 只是因为基层医疗水平太低导致 。 这件事情对他触动很大 , 他暗下决心长大后要当一名医生 , 治病救人 。
第一志愿报的是同济医学院 , 但被调剂到潍坊医学院耳鼻喉专业 。 当时张明对五官科并不十分了解 , 只想去大内科、大外科 。 “这个专业比较精致、比较难 , 觉得还是想去外科工作 。 ”因此张明考研时曾给学校写信、寄简章 , 最终硕士就读于同济医学院头颈肿瘤专业 , 圆了外科医生的梦 。
张明读博考进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耳鼻喉医院 , 依旧从事头颈肿瘤研究 。 头颈肿瘤专业的全国博士生导师不超过5人 , 他的导师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耳鼻喉科系主任周梁 。 导师的学风和为人对他产生极大影响 , 他作为一名临床型博士 , 跟着做了10个月的住院组 。 在周梁带领和指导下 , 张明学会了开刀做手术 , 学会了管理病人、护理病人 。
“那算是最艰苦的时候 , 已经结婚有孩子 , 却顾不上陪伴 , 自己从来没有周末 , 不是开刀手术就是护理病人 。 ”张明回忆 , “但很满足 , 并不觉得累 。 我们这一拨人比较幸运 , 求学期间做了很多临床工作 , 等到毕业时 , 手术已经很熟练 。 ”与现在的评价体系略有不用 , 在张明读博期间 , 更注重的是临床技能培养 。
为提升科研方面突破能力 , 2014年5月 , 在导师安排下 , 张明作为高级访问学者 , 到休斯顿(全美排名第一的机构)进行课题研究 。 美国导师对学术要求很严谨 , 一年半时间里 , 张明科研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 “刚到时有语言障碍 , 各方面都有差距 , 每周都会开组会 , 综合能力提高很多 。 ”张明在美国期间 , 几乎每天都扎在实验室里 , 健身是唯一的娱乐方式 。
2015年 , 科研成绩显著的张明被入选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会员、 美国头颈外科协会(AHNS)通信会员 。 张明介绍 , 美国癌症研究协会是推荐制 , 有两个会员推荐即可;但美国头颈外科协会的门槛很高 , 需要资深会员的两封推荐信 , 目前国内取得该机构会员者 , 仅有五六人 。
既保患者生存率又保其生活质量 用小小成就感激励自己
张明:做医生对技术精益求精 , 同样的下咽癌患者 , 在别处手术可能会失声 , 但是在我这里 , 经过保喉治疗后可能还会讲话;医生是个良心活儿 , 病人恢复好 , 自己就很兴奋 。
“毕业十几年 , 做医生很苦 , 自己到现在一直在看书 , 不断学习 , 因为医疗技术、手术方式、理念更新太快 , 需要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综合水平 。 ”2017年 , 39岁的张明职称已为正高级 , 但他仍然坚持周末值班、坚持每天看书学习 。
每当遇到次日有大手术 , 张明头一天必定精心准备 , 确保手术时保持最佳状态 。 虽然从医已经十多年 , 有着成熟的经验和技术 , 但他仍然保留手术前一天复习相关手术知识的习惯 , 一方面是保证手术做到万无一失 , 另一方面 , 临床教学 , 想让学生们学到更加精准的医疗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