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这一期我们来聊聊陈独秀与李大钊的革命友谊 。
历史课本中 , 两人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 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 。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史上 , “南陈北李 , 相约建党”已被传为佳话 。 但要说陈独秀与李大钊携手做过哪些事情 , 两人之间又是怎样的相处关系 , 很多人并不清楚 。
文章图片
《觉醒年代》
近来 , 随着《觉醒年代》《大浪淘沙》《光荣与梦想》《中流击水》几部党史剧热播 , 李大钊和陈独秀这组人物愈发引人关注 。
从演员配置来看 , 张桐在《觉醒年代》《光荣与梦想》中饰演李大钊 , 分别与于和伟、吴刚饰演的陈独秀搭档 , 《大浪淘沙》则是孙立石搭档成泰燊 , 《中流击水》中是董勇搭档王志飞 , 饰演李、陈二人 。
几部剧在演员方面并不特意追求形似 , 但难得的是大都符合人物的精神特质 。
文章图片
《大浪淘沙》
在此基础上 , 陈独秀与李大钊为革命事业奔走的故事得以生动 , 两人从相识、相知到并肩作战的过程值得细细探究 。
一、志同道合 , 倾盖如故
就像王会悟通过《妇女解放论》了解李达一样 , 陈独秀和李大钊的相识也是通过一篇文章 。
1914年 , 陈独秀写了篇《爱国心与自觉心》 , 经过缜密推理 , 得出了“若而国家实无立国之必要 , 更无爱国之可言”的结论 。 大意是说 , 中国并未形成“近代国家观” , 国人也没有爱国的“自觉心” 。 文章一经发表 , 便引起一片批评之声 。
众人皆醉而陈、李二人独醒 , 相似的见解是二人成为朋友的前提 。 与大众的批判言论不同 , 李大钊看到了陈独秀文章背后的深意 , 这也是知己视角的独特发现 。 李大钊看透了陈独秀的悲观主义 , 也看清了对方忧国忧民的情绪 , 以一篇《厌世心和自觉心》作为回应 , 两人之间的情谊就此结下 。
在表现这段故事时 , 电视剧没有复刻两人相识的真实经历 , 而是在表现方式上更加灵活 , 更强调戏剧性 。
文章图片
在《觉醒年代》中 , 流亡日本的陈独秀与在早稻田大学求学的李大钊相遇 。 彼时 , 学生们为北洋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群情激愤 , 一旁的陈独秀则一脸淡然 , 随口说出“这样的国无可救药” 。 眼见着陈独秀就要被学生围殴 , 李大钊挺身而出 , 制止了一触即发的冲突 。
你看 , 同样的骇人之言 , 同样的不被大众理解 , 同样的只有他理解 。 初次结识时 , 两人之间的关系就很对味 。
之后两人再另寻他处、深入详谈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 毕竟 , 惺惺相惜总是知己故事的主旋律 。 这次别开生面的相遇 , 开启了两人故事的新篇 。
文章图片
二、共经风雨 , 砥砺前行
初次见面印象尚好 , 但要成为知己 , 还得共经风雨 。
李大钊在目睹民众被压迫的惨状后 , 决心投身于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 加入陈独秀担纲的《新青年》编辑部 , 发起新文化运动 。 自此 , 李大钊与陈独秀有了共同奋斗的事业 。
都说人物行动展现人物性格 , 两人共事的过程更见彼此之间的默契 。
比如 , 《觉醒年代》中陈独秀、李大钊送毛泽东离京时的那段谈话 。 毛泽东问新文化运动是否要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 陈独秀则表示并非如此 。 只不过旧文化阻碍了科学与民主的发展 , 如果不打倒 , 就会被很多人奉为救国救民的指导理论 。 相反 , 陈独秀表示 , 如果等到国泰民安了 , 他倒很愿意在故纸堆里安度晚年 。 在这件事上 , 李大钊表示自己跟陈独秀的愿望出奇一致 。
文章图片
我们常说默契是培养出来的 , 但在陈独秀、李大钊的关系中 , 两人的默契更多是价值主张的共鸣 。 等到后来 ,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 国人无不义愤填膺 。
彼时 , 李大钊拒绝胡适以退为进的主张 , 坚持斗争到底 。 陈独秀则对李大钊的主张表示赞同 , 认为这个时候就应该“火上浇油” , 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 。
文章图片
志同道合的朋友常常心意相通 , 但这不代表两人所想能够时时一致 。 就像对爱国学生参加革命这件事 , 陈独秀内心曾有迟疑 , 他不确定牺牲换回的胜利是否值得 。 但李大钊认为这是中国革命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
稿源:(独舌)
【】网址:/a/2021/0630/063011492192021.html
标题:《觉醒年代》中,陈李关系的三次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