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中国历史朝代众多 , 留下来的皇族后代也是规模庞大 。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 , 很多皇族后代变得和普通人无异 , 曾经的辉煌过往烟消云散 。 清朝距离现代最近 , 很多满清贵族后代虽然已经改姓 , 却对祖上历史一清二楚 , 甚至以“阿哥”自居 。
出生于辽宁的赫庆龄因为偶然发现 , 自己和慈禧太后同出叶赫那拉氏 , 便从此沉迷阿哥梦 。 既然是“阿哥” , 赫庆龄日常穿着长袍马褂 , 上相亲节目要求观众和主持人下跪 , 俨然一副“贵族”做派!
但赫庆龄的阿哥梦注定只是梦 , 中国早已没有贵族 。
沉迷“阿哥梦” , 无法自拔
赫庆龄早年一直按部就班 , 过着低调普通的生活 。 初中毕业后 , 赫庆龄辍学打工 , 跟着师傅学手艺 , 成为一名汽修工 。 汽修工确实不如当阿哥 , 却是实实在在的工作 , 干好收入也不差 。 攒一点钱 , 再娶妻生子 , 赫庆龄的一生基本被定型 。 生活也许普通无聊 , 但成千上万的中国家庭都是如此 。 然而一次意外 , 赫庆龄的生活彻底被打破 。
有一次赫庆龄回到家乡 , 偶然听见家中老人谈及清朝历史 , 自己从小的居住地竟是以前满清贵族聚居地 。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 赫庆龄心里犯起嘀咕“自己会不会是满清贵族后代” 。 从姓氏来讲 , 赫姓以前可能就是叶赫那拉氏 , 为避灾祸才改 。 这种说法其实有道理 , 民国年间 , 很多满族都选择改姓 , 比如爱新觉罗就改姓金或赵 。
再通过翻阅家中族谱 , 赫庆龄确实出自叶赫那拉氏 , 和慈禧太后同出一脉 。 但这个同出一脉 , 属于八杆子也打不着的亲戚 , 两人之间一点关系也没有 。 赫庆龄认为姓氏和族谱已经证明自己“贵族”身份 , 区区汽修工压根和贵族不匹配 。 快速辞掉工作后 , 赫庆龄向着“贵族”靠拢 , 开始留辫子穿长袍马褂 , 言语间活脱脱清朝贵族子弟 。
近代中国多少仁人志士的牺牲 , 才换来民众剪辫易服 , 赫庆龄却逆历史潮流 。 沉迷阿哥梦的赫庆龄 , 最终与社会脱轨 , 毕竟谁也不想当奴才 。 东北和北京分布有大量的满清后代 , 虽祖上不是八旗子弟 , 但也没有人像赫庆龄一样 , 认为自己是阿哥 。 赫庆龄属于叶赫那拉氏 , 在地位上远不如爱新觉罗氏 。 非要这么说 , 那赫庆龄岂不是也要向别人行礼?
让赫庆龄出名的是一场相亲大会 。 赫庆龄一上场 , 光穿着就和其他人不同 , 现代社会估计也没几个人穿满清服饰 。 不仅如此 , 穿着满清服饰 , 赫庆龄要求现场观众和主持人行满族礼仪 , 一时间哗然一片 。 估计很多人觉得赫庆龄就是喜剧演员 , 甚至是一个笑话 。 不管怎样 , 赫庆龄全国出名 , 所有人都知道中国有一个“阿哥” 。
实际上 , 赫庆龄并不能被称为阿哥 , 只有皇帝儿子才能被叫阿哥 。 赫庆龄自称阿哥 , 实在是大逆不道 , 放在古代是要砍头的 。 历史上的叶赫那拉氏 , 是海西女真四大部落之一 , 名人辈出 , 但都不是以赫庆龄这种方式出名 。
赫庆龄“贵族”身份存疑
明朝末年 , 东北的女真部落不断崛起 , 对大明政权构成威胁 。 与此同时 , 女真内部争斗不断 , 各部势力都想一统女真 。 当时最有实力的两个部族就是爱新觉罗氏和叶赫那拉氏 , 最终结局显而易见 , 爱新觉罗式胜出 , 统一整个女真部落 。 如果赫庆龄族谱真实可靠 , 那他祖上或许就是叶赫那拉氏 。
然而叶赫氏部落庞大 , 赫庆龄只说祖上和慈禧太后是远方亲戚 , 实在太过牵强没有任何道理 。 而且赫庆龄此前并无任何当阿哥的心思 , 直到听及自己或许是满清贵族 , 才发生思想大转变 。 这其中的原因公众不得而知 , 也有可能是赫庆龄工作受挫 , 才萌生当阿哥幻想高高在上 。 赫庆龄的想法可以理解 , 但他之后的做法令人匪夷所思 。
【慈禧太后|“慈禧后人”辽宁赫庆龄:沉迷阿哥梦,上相亲节目要求所有人下跪】历史上慈禧太后并没有直系后代留存于世 , 但所属叶赫那拉氏却人丁兴旺 。 如果所有的叶赫那拉氏后人都想和慈禧攀关系 , 那慈禧不知道有多少“后代” 。 赫庆龄身为叶赫那拉氏后代 , 可以研究其文化和历史 , 也可以告诉别人自己家族曾经显赫的荣誉 。 但要求别人行礼 , 整日以阿哥自居 , 太不切实际也不尊重人 。
- 麝香|皇帝明明瞧不起颂芝,为何要“破她身子”?你看她掌握了啥秘密
- 虚假繁荣的“大正时代”:日本政党为何无法阻止军部崛起?
- 管仲有一毒计,轻而易举就灭掉他国,现在却成了美国的“杀手锏”
- “千古一帝的”的康熙皇帝,为什么让一群“孩子”生擒鳌拜?
- 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未应验,并非其计算有误,而是另有原因
- 《红楼梦》有个“脂砚斋”,存在就是个谜,看破他,不要迷信他!
- 幼儿园出现“戴面具的爷爷”,欺负4岁小女孩,内裤上有血迹
- 欧洲的“匈人帝国”,疆域有多大?
- 从黄忠的事迹来看汉末的“忠烈观”
- 他绝望之际拿出的一份自以为能“保命诏书”,没有想到是这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