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如果不偷袭关羽,而是北伐曹操,能打败张辽,夺取淮南么?

寿春 , 曾经是战国时楚国后期的国都 , 在西汉前期曾作为淮南国的都城 , 在汉末三国时期 , 为淮南地区的中心 。
按春秋战国时诸侯筑城 , 即普遍采取内外两层的形制 , 即孟子所言“三里之城 , 七里之郭” 。 尤其是各国的都城基本上都采用外郭围绕宫城的建筑布局 , 考古发掘多有验证 。
因此 , 寿春也应有宫城和外郭两重 。 因此 , 其大小城垒内外相套的设防制度理应出现较早 , 不会如《通典》所言 , 迟至南朝才进行内城的建筑 。
虽然《通典》卷一八一《州郡十一·古扬州上》曰:“寿州 , 战国时楚地 。 秦兵击楚 , 楚考烈王东徙都寿春 , 命曰郢 , 即此地也 。 ”杜佑自注:“今郡罗城 , 即考烈王所筑 。 今郡子城 , 即宋武帝所筑 。 ”
但此说有可疑之处 , 据《水经注》卷三二《肥水》所言 , 寿春城内原来就有小城 , 曰中城或金城 , 刘裕在东晋末年移镇寿春时 , 又在郭内筑了另一座内城 , 曰相国城 。 因为刘裕此时为东晋相国而得名 。
《读史方舆纪要》卷二一引《广记》云:“‘寿阳城中有二城 , 一曰相国城 , 刘裕伐长安时筑;一曰金城 , 寿阳中城也 。 自晋以来中城率谓之金城 。
《陈书·吴明彻传》:“明彻攻齐寿阳 , 齐王琳等保寿阳外郭 , 明彻急攻之 , 城溃 , 齐兵退据相国城及金城” 。
以上史料足以证明 , 在汉末三国时期 , 寿春城就有两重 , 即外城(郭) , 或曰罗城;内城 , 或曰子城;等到南朝时期 , 寿春城郭内已经有了两座内城——金城(或曰中城)和刘裕修筑的相国城 。
《干宝晋纪》曰:“初 , 寿春每岁雨潦 , 淮水溢 , 常淹城邑 。 故文王(司马昭)之筑围也 , 诞笑之曰:“是固不攻而自败也 。 ”及大军之攻 , 亢旱逾年 。 城既陷 , 是日大雨 , 围垒皆毁 。 ”
诸葛诞在淮南三叛时 , 认为寿春“每岁雨潦 , 淮水溢 , 常淹城邑” , 所以司马昭大军筑围修筑工事 , 肯定被雨水冲塌 , 不攻而自败 , 谁知偏偏当年就整年干旱不下雨 , 一直到城破当日 , 天降倾盆大雨 , 把已经无用的围垒皆冲毁了 。 ——足见此刻天命在司马了 。

孙权如果不偷袭关羽,而是北伐曹操,能打败张辽,夺取淮南么?
文章图片
而在建安二十四年 , 孙权集团面临西征关羽 , 夺取江陵 , 还是北伐曹操 , 夺占淮南的战略选择时 , 寿春无疑是肯定有内外两城的 。
连当时的关羽都知道防备孙权一手 , 江边建满烽火台 , 曹操当然更知道 , 历史是孙权明确提出讨伐关羽的意图和计划之后 , 他才要淮南驻军去援救襄樊的 , 如果孙权意图不明 , 那曹操根本不会让淮南驻军转移 。

孙权如果不偷袭关羽,而是北伐曹操,能打败张辽,夺取淮南么?
文章图片
那么曹操撤合淝之守 , 就是合淝无兵了?以曹操的狡猾 , 以温恢的谨慎 , 不知道防备一手么?当时 , 会师的包括张辽和夏侯惇各军 , 还有参加驻防得周边诸州兵力 。 问题是 , 魏属扬州的州兵一兵不留么?
刘馥第一次挡住孙权时 , 可没有曹操派出来的名将精兵 , 那一次也是孙权在合淝城下花力气最长的一次了 , 结果呢?
当时曹魏固然把扬州刺史治所从寿春移到合淝这个前线要塞 , 不等于寿春无郡兵防守?郡兵呢?都张辽他们去救援襄樊 , 可没说扬州刺史带着州内郡兵也跟着去 。
所以 , 就算孙权能如偷袭江陵一样给力 , 温恢突然智商降低完全不设防 , 等东吴快到合淝城下才发现孙权又背叛(不是不久之前刚来了一次吗?)了 , 那么好了 , 最差情况 , 温恢派点信使 , 让后边寿春当地郡守组织守寿春城 , 派使节去追张辽各军 , 这总做得到吧?
孙权拿下合淝了 , 好 , 马上去进攻寿春 , 寿春不可能事先完全无备 , 再来个无血开城吧?那么 , 假定寿春外城也不能守 , 曹魏郡兵守内城 。 好了 。 吴军攻克内城需要多久?曹魏援军张辽各军多久会赶回来?

孙权如果不偷袭关羽,而是北伐曹操,能打败张辽,夺取淮南么?
文章图片
再退一步说 , 孙权人品大爆发 , 攻破内城 , 拿下寿春了 , 问题拿下寿春只是占据了淮河一线一个重镇 , 不等于淮河防线形成 。 得守住淮河一线挡住曹军反扑才算成功 , 那么 , 既然寿春城外城无法守 , 难道孙权有办法在魏军赶到之前修好寿春城?
所以 , 寿春城如果不利于防御 , 那孙权也没法依托难以防守的寿春城 , 去抵御反扑的曹军 。 反过来 , 如果寿春可以轻易防守 , 孙权进攻寿春不需要耽误时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