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加速医工融合 促进骨科领域供给侧改革

如今 ,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以及人们工作生活习惯改变等因素的影响下 , 骨科疾病呈逐年上升和年轻化趋势 。 据统计 , 我国每年有近100万名患者需要进行骨科治疗或骨科耗材植入 , 与日俱增的临床需求和日趋成熟的行业标准为骨科领域供给侧改革带来更多挑战 , 对骨科领域整体诊疗水平和患者术后效果也提出更高要求 。
2021年5月20日 , 康辉医疗在成都举办美敦力康辉新产品上市会暨康庐薈脊柱高峰论坛 。 作为美敦力·康辉双品牌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 , 康辉以术式交流为依托 , 展示了多款最新脊柱产品的研发成果 , 多位骨科领域知名专家出席会议 。
发布会上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教授宋跃明、南京鼓楼医院骨科教授邱勇等专家 , 围绕医疗领域“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 结合中国骨科当下的发展痛点及临床挑战 , 剖析了我国骨科亟待满足的临床需求 , 分享了对骨科临床发展的深度理解和前沿观点 。
01 医工融合
骨科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所趋
“十四五”开局对医药行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 医药行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全面启动 。 今年2月 , 国家卫生健康委出台了《2021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 , 其中阐明 , 持续改进质量 , 保障医疗安全 , 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的医疗服务是卫生健康工作的核心任务 , 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
骨科|加速医工融合 促进骨科领域供给侧改革文章插图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 宋跃明教授
【骨科|加速医工融合 促进骨科领域供给侧改革】经过近年的快速发展 , 中国骨科临床技术已达到和国外平行发展的水平 , 尤其在一些复杂、少见的骨科疾病的治疗上 , 中国医生甚至比国外医生更有经验 。 此外 , 一些中国专家还参与了国际指南的编写 , 助力中国乃至世界骨科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发展 。
在此过程中 , 医工协同创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近年来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也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医工融合 。 医工融合是指将组织工程、实验室研究结果转化为产品并应用于临床的过程 , 如脱钙骨基质、肋骨、碳纤维编制并附着肌腱细胞、构成人工跟腱等 。 上述产品的临床应用都取得了成功 , 包括固定器械在内的很多生物材料 , 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 目前 , 四川大学张兴栋院士带领的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 研发出磷酸三钙产品 , 该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脊柱重建 , 其颗粒状材料也应用于骨肿瘤术后康复重建 。
02 扎根实际
更多研究成果将实现转化
在骨科领域 , 往往存在材料专家研究材料、临床专家专注临床的情况 , 这就导致临床想要什么材料专家不知道 , 材料专家研究的材料未通过临床验证无法判断效果等问题 , 这是医工融合中最大的障碍 。 因此 , 专家建议 , 将两个领域的专家高度结合才是最佳解决方案 , 即由临床专家按实际需求设计形态、结构并提出要求 , 然后由材料专家展开基础研究 , 从而高度契合临床需要 。
骨科|加速医工融合 促进骨科领域供给侧改革文章插图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骨科 邱勇教授
随着骨科医疗技术的发展 , 国内专家积极投入医工融合研究 , 并促使研究成果实现产品转化 。 邱勇牵头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脊柱外科高级顾问专家团 , 提出改进符合亚洲人群特点的工具 , 以替代进口工具 , 降低医疗成本 。 同时 , 邱勇、陈其昕发明的偏头钉也已投入临床应用 。 经改进后的螺钉等小工具“短平快”项目 , 因其产品转化效果好 , 更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合作 。
目前 , 中国骨科医疗技术正朝着精准化、微创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 因此 , 康辉等本土企业在医工联创、本土研发、运用智能化新技术服务骨科患者等方面空间大、机会多 。 比如 , 针对儿童先天畸形患者 , 采用三维导航能提高准确率;对严重畸形患者 , 采用3D打印技术效果好 。 同时 , 超声骨刀等智能技术在手术中的应用 , 可有效提升疗效 , 减少创伤 , 更好造福骨科患者 , 这既是创新医疗发展的主旋律 , 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 。 宋跃明表示 , 下一步 , 我们还要继续深入研究 , 通过改进、改型、涂层骨科材料表面 , 使其在临床上更符合人体解剖学结构 , 更易与人体骨骼相融合 , 从而降低材料的下沉率和同人体融合的失败率 。
03 骨科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