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官反对宋太祖从开封迁都到洛阳,但从地图上看洛阳更适合做国都( 三 )


在德不在险?
宋太祖本以为自己所言还算合理 , 不料赵光义直接来了句:“国运能否长久 , 在德不在险 。 ”这话听着没毛病 , 毕竟如果没有德 , 即便有再多的险也是守不住江山的 。 但是理性分析 , 这话就与现实情况不是那么相符 。
德这东西并不是每个皇帝都能拥有的 , 你能保证自己有德 , 但却无法保证后世子孙都有德 , 主观因素太强 。 而险是客观存在的 , 哪怕没有德 , 起码还有险可以依靠 , 如果连险都没了 , 那就真的没了 。
所以赵光义这么说就有点道德绑架了 , 你要是说德不重要 , 那你就是无德 , 无德又怎么配坐皇位呢?于是宋太祖默然不语 , 等到赵光义离开后才对左右叹息:“晋王所言固然有理 , 如今暂且先听他的 。 然而不出百年 , 天下民力就要耗尽 。 ”

百官反对宋太祖从开封迁都到洛阳,但从地图上看洛阳更适合做国都
文章图片
赵光义剧照
定都开封 , 必须以重兵守卫才能保证军事上的安全 , 由此将产生冗兵现象 , 加重宋朝的财政负担 。 赵光义不是傻子 , 能不明白这些道理?只能说这事没那么简单 。
961年 , 杜太后在临终前与宋太祖定下了兄终弟及的金匮之盟 , 并要赵普作证 , 这事虽然存疑 , 但在《宋史》、《续资治通鉴》等史书中都有记载 。 杜太后病逝后不久 , 宋太祖就任命赵光义为开封府尹 , 开封府尹在当时就是储君的象征 , 由此可见金匮之盟并非空穴来风 。
此后 , 宋太祖不断提拔赵光义 , 封其为晋王 , 甚至到后来还把制衡赵光义的赵普给罢相了 。 反观宋太祖的两个儿子 , 直到宋太祖驾崩都没有被封王 , 都有点让人怀疑这两儿子不是他亲生的了 。
但是当初杜太后之所以定下金匮之盟 , 是担忧宋太祖在皇子成年前就死了 。 如今皇子德昭、德芳都已成年 , 完全不用担忧出现主少国疑的情况 。 宋太祖可能就是想到这一点 , 所以就想“毁约”了 。
前面提到过 , 宋太祖让儿子接待钱俶 , 现在结合迁都这事 , 可以认为他这是在培养儿子 , 为传位给儿子做准备 。 但赵光义此时担任开封尹已长达十多年 , 他凭借这个特殊身份 , 拉拢了不少朝中大臣 , 在开封形成了一股难以撼动的势力 。

百官反对宋太祖从开封迁都到洛阳,但从地图上看洛阳更适合做国都
文章图片
宋太祖为了减少传位阻力 , 便采用迁都这种相对温和的方式来打压赵光义的势力 , 同时培养自己的势力 。 在西巡前 , 宋太祖就任命亲家公焦继勋为知河南府 , 负责洛阳宫殿的修缮 , 结合前面说到的东京留守的人选 , 似乎一切都已明了 。
赵光义在开封苦心经营多年 , 岂会看着煮熟的鸭子就这样飞了?那些反对迁都的大臣中就有他的人 , 比如李符(此人在赵光义继位后担任过知开封府) 。 至于其他没有投靠赵光义的人 , 或多或少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
从长远考虑 , 洛阳、长安确实比开封更适合当宋朝的国都 , 尤其是洛阳 。 洛阳此时的漕运条件虽远逊于开封 , 但以宋朝的经济实力 , 在洛阳周边疏通河道、修建运河并非难事 。 而且比起冗兵的庞大开支 , 挖河要节省许多 。
数月后 , 宋太祖离奇死去 , 赵光义则成功继位 , 是为宋太宗 , 这场兄弟间的较量最终还是以弟弟获胜而结束 。 洛阳因此与国都擦肩而过 , 开封则作为国都陪北宋度过了一百多年 。
赵光义等人为了私利 , 竟罔顾现实 , 给后世埋下隐患 。 不过赵光义肯定也想不到 , 他的子孙后代在靖康之难中几乎被金军一锅端 , 侥幸躲过一劫的赵构也失去了生育能力 , 最后只能将皇位“还”给宋太祖的后代 , 这可真是令人感到讽刺 。
参考资料:《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