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尧封的遗产,反映出当代社会的现状,观儒学复兴的镜子

前言
侯家的祖先可以追溯到1400年左右的杨姓某人 , 他被过继给侯姓舅父 , 从此改姓侯 。 他有二子 , 后人拥有吴淞江南岸的部分田地 , 并定居乡下的诸翟 , 诸翟位于嘉定与上海的交界处 。 侯家可能逐渐富裕 , 但并未积累太多财产 , 也没树立起什么影响力 。

侯尧封的遗产,反映出当代社会的现状,观儒学复兴的镜子
文章图片
侯家影响
16世纪早期 , 到了侯家的玄孙这代人 , 其中一支有个两代单传的男童表现出过人的聪慧 , 家人决定孤注一掷 , 将财产和精力都投入到他的学业上 。 孩童坐在母亲的织机旁学习 , 父亲则经营五十亩田地 。 很快 , 孩童在本地考试中获得本村第一名 , 并进入县学读书 , 他就是侯尧封 。 侯家树立影响力的办法之一是在侯尧封身上下的功夫 。 富家大户可以让子弟接受经典教育 , 不求孩子一定聪颖优秀 , 侯家则不得不考虑是否也让尧封享受这份奢侈 。 侯尧封没有私塾老师的指点 , 在进入县学之前并不太受关注 。 他进步虽慢 , 但踏实用功 , 在1555年四十岁时得中举人 , 由此成为官僚精英 。 1571年他五十六岁时 , 第六次尝试终于有了回报 , 从此开始仕宦生涯 。 毫无疑问 , 对于侯尧封来说 , 仕途比名利更加重要 。 他花费四十年的功夫才考中进士 , 而且在后面的二十多年里 , 一直未能显达 。 当然 , 从一开始 , 侯尧封就没有打算牺牲自己的信条求得仕途发展 。 他的仕途开始得很顺利 , 在刑部担任主事 。

侯尧封的遗产,反映出当代社会的现状,观儒学复兴的镜子
文章图片
官位风云
1573年 , 他还兼任了北京乡试的同考官 。 之后 , 他官至监察御史 , 并遭遇第一次真正的人格考验 。 他辖区内的一名地方官接受了有钱人贿赂的一万两银子一一这个有钱人谋害了自己的父亲和兄弟 。 侯尧封作为监察御史 , 有权力弹劾这名地方官 。 此类案件都避免不了政治牵连 , 这件事尤其棘手 。 这名地方官所在的圈子与吏部侍郎关系密切 , 吏部侍郎又与张居正一派互有来往 。 张居正一度是内阁首辅 , 也是在会试中提携侯尧封的主考官 。 如果侯尧封对此事闭口不言 , 就能保住官位 , 但是他弹劾了这名官员 , 接着便遭到降职和排挤 。 从此以后 , 他再也没有在朝廷担任要职 。

侯尧封的遗产,反映出当代社会的现状,观儒学复兴的镜子
文章图片
也许侯尧封在政治上并不成功 , 他的诚实正直却无可置疑 。 吏部将他调离北京后 , 是张居正本人将他从辽东调回 。 但他放弃了所有谄媚首辅及其家族的机会 。 他在帝国各地的职位一般是主事、兵备道和参议 。 在这些位置上 , 他考虑最多的是法律和秩序的问题 。 在湖广 , 他受委托去整治骚扰沿河民众的盗贼 。 在河南 , 他在全省范围内管理水利工程 , 制定灾民紧急救济计划 。 在北直隶 , 他再次与盗匪周旋 , 优化保甲体制 , 开办乡村社学 , 以便更好地管理和教化贫民 。 这些行政事务都无关利害 , 他只是出于兴趣 , 认真做事 。 他对所在省政务的贡献使他备受尊重 , 并当之无愧 。

侯尧封的遗产,反映出当代社会的现状,观儒学复兴的镜子
文章图片
告老还乡
1590年 , 他告老还乡 , 此时已经七十五岁高龄 , 并在诸翟度过了最后的八年时光 。 这就是侯尧封为民做官的遗产 。 当然 , 对于侯尧封的家族来说 , 他不只是忠诚的官员 。 他作为一族之长 , 树立起了本族的社会传统 。 他年轻时几乎没接触过精英人士 , 他的社会联系反映了自己的家族根基 。 侯尧封的亲密好友都读过书 , 但都前途黯淡 , 像他自己也直到四十岁才中举 , 没有材料表明这些朋友都是生员 。 我们对其母和三个妻子的家族一无所知 。 姐妹们都嫁到了吴淞江的北岸 , 表明在尧封的时代之前就有跨越集镇的纽带 , 但对方都不是士人家族 。 尧封也没有通过子女的亲事来确保家族地位 。 尧封为长子孔诏安排的亲事很有启示意义 。 孔诏的妻子来自江湾的地主家族 , 在诸翟的下游 。 这名女子的祖父是陈三溪 , 是尧封早年的好友 , 尧封和三溪的独子都曾在该地的学校讲学 。 三溪的独子是个很有前途的生员 , 可惜英年早逝 , 没有子嗣 。 陈三溪将自家的一半田地划给孔诏 , 作为孙女的陪嫁 , 这给尧封漫长的科举生涯带来了些许的安定 , 但这门亲事并未给侯家带来社会地位的提升 。 尧封对再下一代人的亲事安排 , 终于体现出稳固家族地位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