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灾民宁愿吃草根啃树皮,也不抓河里的鱼虾?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 , 以及社会赖以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 , 粮食始终是影响历代政治和经济的重要因素 。
在古代 , 粮食常常被视为“民之司命” ,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也对粮食生产和储备有着高度的重视 。 不管是治理国家时务必重视农时安排和农业生产 , 还是巩固国家时要注重粮食储备 , 还是行军打仗时“兵马未动 , 粮草先行” , 都体现了粮食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
而到了现今高速发展的时代 , 粮食安全问题也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 可以说 , 不管是任何时代、任何时期 , 农业和粮食都是民众之根本 , 国家之根本 。
文章图片
但相比于依托先进技术发展农业的现代社会 , 古代社会往往因为技术的落后 , 而对自然条件有着更强的依赖性 , 这也导致了其缺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 在粮食安全方面具备较大的威胁 。
所以 , 当干旱、蝗灾、洪涝等自然灾害造成农作物产量大幅下降 , 社会进入粮食供不应求的饥荒年代时 , 古代的民众们就势必因粮食严重不足引发的生存问题 , 而被卷入社会的动荡中 。
不少影视作品在还原古代饥荒的时候 , 往往都会用到百姓吃草根啃树皮的一幕 。 这个时候 , 有部分人就有“为何百姓放着河里的鱼虾不抓 , 反而吃草根啃树皮”的疑惑了 。 而想要解答这样的疑惑 , 还要结合古代政治和地理等因素进行分析 。
文章图片
南北发展差异
因华夏民族最早是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 , 所以不管是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五帝 , 还是夏、商、西周三个朝代 , 都是以黄河流域作为主要根据地 。 在这种情况下 , 北方地区的开发时间要远早于南方地区的开发时间 , 南北两地的开发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也就逐渐拉开了差距 。
除此之外 , 相对水网密布、地形复杂的南方地区 , 北方因为更适合我国古代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的种植培育 , 而具备了更大的发展潜力 。
由粮食供给趋向平稳甚至增长所带来的人口增长 , 也进一步促进了北方经济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 而当时 , 未开发的南方等地都还被视为蛮荒之地 。
文章图片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演进 , 由于政治、地理等一系列原因 , 南北之间经济的差距在一步步缩小 , 甚至开始实现了南方的反超 。
西晋末年 , 以匈奴、鲜卑、羯、氐、羌为首的“胡人”们趁着晋朝内部动乱入主中原、北地汉人们被迫大量南迁为标志 , 拉开了南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序幕 。
而这样的事情在后来的朝代中也多有发生 。 受到当时北方动乱的影响 , 大量的人口迁移到了相对安全的南方 , 一方面造成了北方人口的大量流失以及北方经济发展速度的停滞甚至是退步 , 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南方人口的大幅增长和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 推进了经济重心的南迁 。
文章图片
同时 , 随着水稻作物的发现以及产量的提高 , 以及丝绸之路从陆路转向海上等一系列原因 , 到了南宋时期的时候 , 南方的经济就彻底超过了北方 , 成为了我国的经济中心 , 并在之后的发展中 , 牢牢保持住了优势 。
南北发展差异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变化
在南方经济还未赶超北方之前 , 也就是各国政治主要集中在北方的时候 , 自然灾害对于粮食安全的威胁 , 主要集中在干旱、蝗灾以及暴雪天气身上 。
文章图片
南北之间的地理分界线 , 可以说就是秦岭—淮河一线 。 在此线南北 , 不管是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 , 还是地理风貌以及人民的生活习俗 , 都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
在秦淮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 哪怕是在降水集中的夏季 , 降水量都比较少 , 所以河流本身的水量都不大 , 水位变化也不大 。
而冬季的时候 , 北方的大部分河流也往往因为结冰而不能自由使用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北方的耕地就都以旱地为主 , 主要作物则是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的小麦或杂粮 。
文章图片
在古代的时候 , 由于种植经验和技术的落后 , 北方农作物的熟制可能还达不到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的程度 , 可以说在产量上是要远远低于现代社会的北方地区 。 再加上如果遇到降水量骤减的干旱年代 , 河流干涸 , 农作物往往因为缺乏灌溉水源而出现产量大幅度下降甚至是颗粒无收 。
- 秦国|台湾出版的中国古代地图什么样?秦国版图变大,个别朝代非常经典
- 后宫史|古代打仗时间周期长,士兵们怎样处理生理需求?都是用这3种办法
- 李世民发明了一种职业,古代女子对此十分痛恨,现如今却非常流行
- 古代人如厕解密,老百姓没有厕纸,用什么清洁?
- 古代盐很珍贵不得私自贩卖,那咸鱼又该如何处理?官府早有对策
- 中西法治社会的起源,探究古代法制文明的异同
- 古代高考结束后怎么庆祝,谢师宴是最基本的,方式比现在丰富多了
- 改朝换代是历史必然?为何我国古代始终有王朝更迭的历史轮回?
- 古代中西方经济差异表现,西方非谷物经济如何维系?我们一同探索
- 一品到九品与现代官职:看完才知道,古代的七品并不是“芝麻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