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显圣,菩提树下见南山,陶渊明为何放弃当官而隐居( 二 )


人生似幻化 , 终当归空无
老来归田园 , 已然隐世多年的陶渊明作出的诗中有提到这句 , 这是一句蕴含了非常浓厚佛教色彩的诗句 , 色即是空 , 空即是色 , 如梦幻泡影 , 如大千世界 。
佛教求的是来生 , 讲的是大千 , 求来生则更能坦然面对今生苦难 , 讲大千世界 , 则更能放下执念与小我 , 鉴于陶渊明当时的情况 , 这诗可能更多的是劝诫 , 尽管已经隐居了数年 , 但陶渊明依旧在劝自己放下执着 , 或许说明他心里还是对当大官救国民有一定的眷恋 , 然而官场铜臭与利益纠葛太深 , 对一心想做好事、干实事的陶渊明来说过于格格不入 , 想回去 , 他也是回不去的 , 陶渊明自己对这一点也认识得很深刻 , 所以尽管后来有很多的人重新请他出山当官 , 不管是亲自上门还是重金聘请 , 他从来没有同意过 。
久在樊笼里 , 复得返自然

儒道显圣,菩提树下见南山,陶渊明为何放弃当官而隐居
文章图片
这句是陶渊明的经典绝句 , 在中小学生的课本当中都有 , 大家肯定不陌生 , 而这首有着黄老思想的诗 , 简述了他对当下环境的看法 , 与对生活的看法 , 久在樊笼里 , 这个樊笼指的自然是浑浊不堪的官场 , 也是让他非常心累的官场 , 何必为五斗米折腰 , 这官当得憋屈 , 不做也罢 。
复得返自然 , 很贴近老子的思想 , 老子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大道 , 道可道 , 非常道 , 名可名 , 非常名 , 老子试图为天地万物的运行做出描述 , 最后用的词是自然 , 也就是所谓的大道自然 , 很富哲理的话 , 自然是天地万物运行之规律 , 人也是万物的一部分 , 归于自然 , 虽然可能帮不了别人 , 但至少能够拯救自己内心 。
此时的陶渊明或许需要前辈的这样一句诗 , 达则兼济天下 , 穷则独善其身 , 他曾经很努力地在官场上挤破头 , 想要为人们谋福利 , 改变官场环境 , 为国家开太平 , 但事实证明 , 他同化不了其他人 , 倒是同行官员们一直在同化他 。
佛、道与儒
佛道在思想上有些接壤 , 道儒又是同出一家 , 而身兼三者的陶渊明看透了当下 , 却又看得太淡了 , 乃至于后半辈子只能在老家躬耕 , 与山水一体 , 说实话 , 他内心还是有些过于执着了 , 仕途虽累 , 总归比农耕好 , 救天下人无望 , 多救几人总是不难的 。
对于普通人来说 , 基本上接触一种思想并认可之后 , 他就会坚定地把这种思想当成自己的人生准则 , 然后他对其他思想的评价 , 都是站在这种思想的前提之下 , 而陶渊明是个很特殊的人 , 能够在每种不同的思想当中汲取到自己想要的养分 , 但也正是因为各种不同思想杂糅在了一起 , 陶渊明的世界观很是奇特 。
陶渊明觉得人生苦短 , 不如及时行乐 , 也认为人固有一死 , 但死有轻重 , 善良将万古流芳 , 最后 , 他又对这两种想法都做出了批判 , 推翻了自己之前的想法 , 放弃了及时行乐 , 也不再强行去救国救民 , 而把一切都归于了道家的自然之中 。
从这方面讲 , 陶渊明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 但他是一个屈服给了时代的理想主义者 , 没有放弃梦想 , 但顺其自然就是不要强求 , 属于另一个角度上的放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