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山东青岛市李沧区永安路39号处有一栋不同寻常的居民楼 , 远远望去都能认出来那就是抗战时期日军修建的炮楼 。 日军往往将炮楼修得又高又厚 , 楼内晦暗不堪 , 通风极差 , 只能作为作战场所 , 非常不适合日常居住 。 然而青岛的这一家人却在炮楼里一住就是58年 。
这58年里他们面对厚墙积寒 , 究竟是怎么度过的呢?
为了一家12口人的住宿 , 孙家住进炮楼这座炮楼修建于1938年 , 和寻常炮楼土木结构不同 , 它较之更为坚固 , 多用了花岗岩 。 日军建造的寻常碉堡炮楼往往墙厚50厘米 , 每处炮楼都有数个小小的口子以作射击之用 。 往往一个炮楼会配置13名士兵 , 和一挺机关枪 。
密闭坚固的炮楼在抗战时期给了我们的游击战士极大的困难 。 这可不是像\"抗日神剧\"里面描绘的那种豆腐渣工程 , 会被数枚手榴弹炸穿 。 这种炮楼只有用重炮才能轰击 , 日军就是看准了当时的我军战士军火匮乏才建起这种炮楼 。
我军的游击队当时要对付炮楼往往需要200百人左右 , 用血肉之躯铺路才能击杀炮楼里面的敌人 。 可见革命先辈的不易和炮楼的坚固 。 而青岛的这处炮楼便属于建设完备 , 非常坚固的那种 , 墙厚足足有72厘米 。 除了圆形的炮楼外 , 周边还有厚厚围墙围起来的院子 , 院子里有生活设施和仓库 。
现在看去这座炮楼外壁已经爬满了藤蔓 , 几处窗口还安装上了空调装置 , 可以看出居住的痕迹 。 \"我是从1962年住进这座炮楼的 。 \"说这话的人是炮楼的住户孙从孝 。 孙从孝住进这处炮楼还有些机缘巧合 。
当时他们家有12口人 , 姊妹众多 , 他们家在青岛四流中路的房子太小实在挤不下那么多人 , 于是便向单位反映了情况寻求帮助 。
刚好这处炮楼和周边的楼房在新中国成立后都分给了电力部门 , 成了电业局的宿舍 , 让员工住 。 但炮楼里的环境非常差 , 员工们但凡是能搬走的都陆续搬离了 , 炮楼的房间越来越多空置了下来 。
电力单位几番斟酌之后 , 便将炮楼分配给了孙从孝的父母 。 后来他们还花钱把炮楼买了下来 。 \"当时我母亲花了3千多块钱把楼下这层买了 , 楼上花费一万余元 。 \"孙从孝告诉记者 , 要不是他们主动提议 , 单位还不会将炮楼分配给他们呢 。
炮楼大是够大的 , 满足了一家12口人的居住 , 但要想生活得舒适些就不得不进行改造 。 \"我们住进这炮楼的时候 , 炮楼内部是又脏又黑 。 \"孙从孝回忆起当初炮楼的情况 , 吐槽之处颇多 。
墙厚72厘米的炮楼改造十分困难首先是瞭望台 , 那层足足有10个窗射击口 , 一到冬天便会有冷风灌进去 。 孙家便把其中6个射击口改造成窗子 , 还用水泥将另外四个射击口堵了起来 , 门也改小了一些 , 这才形成一个独立能住人的房间 。
瞭望台以下的房间没有那么多的射击口 , 但过于密闭也成了一大问题 。 青岛的冬天还是特别冷的 , 这个时候家家户户便会烧起炭火 , 有些人家还会烧起土炕 。 而孙家的冬天则格外的难过 。
由于炮楼除了瞭望台处有较多的射击口以外 , 楼下就比较封闭 。 一到冬天家里烧起炭火的时候 , 室内总是烟熏火燎 , 烧久了便让人有窒息感 。
可不烤火就太冷了 , 更难呆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孙家扩大了射击口 , 烧炭的时候还会控制时间 , 没烧多久就熄一次 , 冷了再烧 。 到晚上的时候家人会盖上两层被子还嫌太薄 , 恨不得来个十床八床 , 将自己压得严严实实才行 。
90年代里城市有了暖气 , 孙家便动起打通枪口通暖气的心思 。 可坚固的花岗岩实在是太难穿透了 , 连子弹也未能进攻半分 , 他们的改造进行得十分艰难 。 孙从孝每每去邻居家串门都非常羡慕对方家里的暖气 , 有时候恨不得住在别人家里 。
为了贪图片刻的温暖 , 他还总是要寻找各种话题让自己的久留更加自然 。 久而久之邻居们看到他来都能知晓来意 , 有时候他们还会打趣孙从孝道:\"老孙 , 你家的暖气还没通上啊 , 看来日军的炮楼还真不是豆腐渣工程 。 \"孙从孝听之只能在心里苦笑 。
- 日军侵华的真实照片,非抗日神剧,图7抱着骨灰行军
- 抗日第267期:广东,被日军抓住的六指兵,妇儿和婴儿
- 他是希特勒的裁缝:帅气军服的背后,是一家世界顶级的奢侈品公司
- 日本投降后,一美女和32个日军被困孤岛,人性的丑恶被彻底揭露
- 抗战时士兵没有子弹,为何不敢捡日军弹药?老兵含泪:你看弹药箱边绑的啥
- 日军二战时埋在地下的宝藏,被一锁匠挖出,价值两百多亿美金
- 外国人拍摄的山东,1907年烟台老照片,与今天相比差别有点大
- 当年秦始皇在山东射死的“大鲛鱼”,到底是何物?已被做成长明灯
- “齐”心“鲁”力|100余种红色历史文献亮相山东省图书馆
- 日军|她因太美被日军带走,“慰安椅”上受尽折磨,救下时将士泣不成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