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的武功到底有多差?手拿淬毒匕首,结果面对面都刺不死秦始皇

公元前227年 , 易水河畔 , 众人皆白衣冠 , 高渐离击筑 , 荆轲和而歌 , 高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 ,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歌就车而去 。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的这样悲壮的场景似乎迎合了世人对壮士和英雄形象的所有幻想:形单影只地执剑行走于江湖 , 虽高冷偏执但却侠肝义胆、胸怀天下 , 必定以匡扶正义、惩奸除恶为己任 , 路遇不平拔刀相助 , 最后秋风扫落叶般摆平一切 , 转身离去 , 留下众人惊叹的表情 。
荆轲的武功到底有多差?手拿淬毒匕首,结果面对面都刺不死秦始皇
文章图片
但是 , 荆轲没有这么幸运 , “左右既前杀轲”便是这位壮士最后的结局 。 世人唏嘘之余不禁要问:如此周密的刺杀计划下终为何让秦王逃脱呢?
一、世传故多谬 , 太史征无且
我们如今读到的有关荆轲刺秦王故事的历史依据主要来源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 , 司马迁在书中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整个刺杀过程:
首先 , 荆轲向秦王进献燕国城池 , 在宫殿内取图奉之 , 秦王发图 , 图穷匕见 , 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场面 , 但其中“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 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桥段不禁令人疑惑:荆轲与秦王两人近在咫尺 , 手持着淬过剧毒的利刃 , 荆轲为何要舍易求难多此一举地去抓秦王的衣袖 , 然而却未至身 , 而使得其起身挣脱?这多少显得有些莫名其妙 。
荆轲的武功到底有多差?手拿淬毒匕首,结果面对面都刺不死秦始皇
文章图片
荆轲的武功到底有多差?手拿淬毒匕首,结果面对面都刺不死秦始皇】其次 , 荆轲逐秦王 , 秦王绕着柱子跑 , 群臣因惊愕惶恐 , 一时竟不知拿什么东西来对付荆轲 , 所以就徒手与其搏斗 。 这时候突然冒出个名不见经传的侍医夏无且 , 将随身携带的药囊朝荆轲扔过去 , 荆轲一愣神 , 这才稍稍减缓了荆轲追击的步伐 , 使得秦王绕着柱子跑了 , 缓过神来的秦王拔剑刺伤了荆轲的左腿 。
这时候 , 荆轲才想起来拿匕首当飞刀 , 朝着秦王扔过去 , 但是却掷到了柱子上 。 这样的场景不禁让人惊叹 , 在一场短兵相接敌我力量相差悬殊的生死搏斗中 , 手持淬毒利刃的有备而来的刺客居然被惊慌失策的秦王砍伤 , 而一群以手相搏的群臣左右却毫发无伤 , 这样的结局确实有些令人匪夷所思 , 也过于离奇了 。
最后 , 荆轲自知事不成 , 詈曰:“事所以不成者 , 以欲生劫之 ,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 ”这句话或许能看出荆轲此行的目的并不是刺杀秦王 , 而是要生擒 , 绑架秦王逼迫其归还燕国的土地 。 但是在数次生擒未果的情况下 , 自知生还无望的荆轲才选择将淬毒的利刃刺向秦王 , 只是运气差了一些 。
荆轲的武功到底有多差?手拿淬毒匕首,结果面对面都刺不死秦始皇
文章图片
所以 , 从司马迁叙述的过程可以看出荆轲或许压根不会武功 , 但也可能是因为此行的目的是要挟秦王归还燕国故土 , 而非取其性命 , 所以延误了战机 。
二、秦皇本诈力 , 事与桓公殊
这么精彩的剧情似乎并不能服众 , 这也许只是司马迁为了故事的生动性而虚构了其中的某些内容 。 因为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做出了修正 , 其中内容“太子丹遣荆轲刺秦 , 秦王觉之 , 车裂荆”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个字 , 却能看出些端倪 , 耐人寻味 。
事实上 , 荆轲根本就没有机会上得宫殿 , 取图奉之 , 然后图穷匕见 。 以秦始皇横扫六国威加海内的能力 , 应该不会不了解燕太子丹 , 毕竟他们曾经都在赵国做人质 , 也曾是形影不离的好友 。 更不会面对荆轲 , 在群臣左右面前失态 , 被追得满殿跑 。
荆轲的武功到底有多差?手拿淬毒匕首,结果面对面都刺不死秦始皇
文章图片
所以 , 或许不是荆轲的武功有多差 , 而是秦始皇太狡诈 , 觉得事有蹊跷 , 而使得荆轲不得近身 , 万般能耐未能施展 。
三、奈何效曹子 , 实谓勇且愚
在普通人眼里 , 荆轲作为极致个人英雄主义的代表 , 他的所作作为备受推崇 , 这或许也为其传奇性增加了一些神秘感 。 而作为大史学家的司马光 , 代表着官方和正统的论调 , 他的观点似乎更值得揣摩 。
司马光评论道:“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 , 轻虑浅谋 , 挑怨速祸 , 使召公之庙不祀忽诸 , 罪孰大焉!”太子丹不能够忍受一时之怨恨 , 贸然去得罪虎狼般的秦国 , 因考虑不周全而挑起了双方的仇恨 。
荆轲的武功到底有多差?手拿淬毒匕首,结果面对面都刺不死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