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的教育思想:以教化哺育万民,最终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所谓安者 , 非徒饮之、食之、治之、令之而已也 , 必先于教化焉” 。 可以说 , 对民众进行教化 , 是安民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 李觏的上述言论反映出 , 他在安民方面首倡教化的观点 。
教化民众也是传统民本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沈括对之很尊崇 , 但是和李觏不同的是 , 沈括的观点则更加务实 。
他指出统治者在满足百姓的衣食所需、带领他们过上富庶的生活后 , 还要对其进行教化 , 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 以实现“人物阜乐”、社会和谐的局面 。
文章图片
可见 , 沈括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 , 他并没有空谈教化 , 而是将教化建立在了“粟多民庶”的基础上 。 这反映出沈括守中有变的思维品质 , 也反映出他辩证客观、注重调查研究、注重实际的安民意识 。
而在教化的具体实施方面 , 学校教育的教化功能显然更突出 , 更有效率 。 作为重视德治和礼仪教化的官员 , 沈括对兴学育民极为提倡 。
他指出在学校中的老师 , 所从事的职业是十分高尚的 , 通过广大老师在学校中进行的教育活动 , 就可以为国家发展培养出许多合格的人才 。
文章图片
关于沈括自身是否参与或亲自组织过兴学活动 , 因为史料的缺乏 , 我们无从得知 , 但是我们从现存沈括的文集中 , 却能发现他记载了很多官员从政时所进行的兴学活动 , 而这些文字也用另一种方式 , 给我们传递出一个信息 , 那就是沈括对兴学育民的重视和提倡 。
【沈括的教育思想:以教化哺育万民,最终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沈括晚年因永乐兵败、后被责令安置于秀州时 , 由于有一县之长吴伯举的大力提倡 , 加上他的实干精神 , 因而在崇德出现了“四方闻令贤 , 皆来学 , 唯恐在后”的向学局面 。
沈括指出 , 崇德此次的兴学活动 , 可见 , 沈括对吴伯举果敢的性格及他在兴学过程中 , 所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超强的能力 , 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
由于崇德曾隶属于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管辖范围 , 因而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 , 吴伯举的兴学活动 , 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 。
文章图片
它不仅为崇德这个北宋的边远小邑 , 带来了中原儒家文化的熏陶和浸润 , 对于改变崇德的落后面貌 ,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而且从更深的一个层面上讲 , 它对北宋国家的巩固和民心的凝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因为思想文化上的统一 , 要比表面领土上的统一更为重要 , 而学校教育无疑是这一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 由于沈括在永乐兵败后 , 于元丰八年被朝廷降职到秀州担任团练副使一职 , 因此 , 他对秀州崇德县兴学一事 , 可以说是比较了解的 。
沈括之所以将此事记载下来 , 并且对吴伯举不畏困难、普及教育的行动大加褒扬 , 就在于沈括自身对兴学育民这一活动的肯定 。
文章图片
在秀州时 , 沈括还曾应时任杭州知府蒲宗孟之邀 , 在沈括看来 , “养之不广”、“教之不以渐”是造成礼崩乐坏、社会道德混乱的重要因素 , 而校舍的修缮 , 则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教师的工作环境 , 使得校园内“弦诵之声芽蘖肆长” 。
他更进一步断言 , 此举“收效于异时者” , “实自今日” 。 对于教育的发展规律和长远意义 , 沈括也颇有感悟 , 他指出 , “儒者履仁蹈信 , 不救急 , 故其效力乃在数十年之后” 。
因此 , 教育是一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系统工程 , 要高度重视 , 循序渐进地加以推广和普及 , 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 沈括非常看重学校教育在修身养性、提高人的道德修养 , 进而凝聚民心方面的重要性 。
文章图片
他指出:“至诸侯自为政 , 所以措其国家者出于多道 , 而民始习于幸 。 ”官府通过深入实施学校教育 , 可以将礼义德术普及于民 。
沈括高度评价了教育平民化、普及化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 , 对于学校教育在教化百姓、陶冶人的身心及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性 , 他也是有相当深刻的认识的 , 文中字里行间透露着沈括的兴学育民意识 。
- 夏朝|中科大教授:已证实夏朝就是古埃及,国外网友的评论却令人诧异
- 那英|大清灭亡后,格格都嫁给了谁?你熟知的大明星其实都是皇室子孙
- 美国|活久见!30张珍贵的老照片,一看就停不下来
- 秦国|台湾出版的中国古代地图什么样?秦国版图变大,个别朝代非常经典
- 曾国藩|曾国藩告诫我们:饭桌上有这种行为的人,万不能深交,这是为何?
- 诸葛亮|诸葛亮的墓为何千年来无人敢盗?刘伯温:所有事都在他的谋算之中
- 王阳明|王阳明:真正厉害的人,往往能在两件事上做到自律,注定是人上人
- 这届小学生的三观,让人肃然起敬
- 吕布并不是因为美人貂蝉杀掉董卓,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呢?
- 跟犹太人学做生意:想赚钱,就多和一种人打交道,多赚一种人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