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若将都城迁到此地,历史或将改写,赵匡胤差点做了决定

自古以来 ,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选择都城 , 主要出于三个方面考虑 , 一是军事方面 , 二是经济方面 , 三是地理方面 。
960年 , 赵匡胤陈桥兵变 , 夺取后周政权 , 建立了大宋朝 , 定都开封 , 而定都开封似乎并不是他的一种主动选择 , 而是顺势而为 , 开封号称七朝古都 , 地处中原和华北平原的边缘 , 地势一马平川 , 但大多出朝代选取都城的地理原则是地势艰险 , 易守难攻 , 从这方面考虑 , 开封绝非都城之首选 。

宋朝若将都城迁到此地,历史或将改写,赵匡胤差点做了决定
文章图片
之所以有许多朝代在此建都 , 关键在于开封位于黄河中游的南岸 , 黄河从这里呈现放射状 , 适合开凿运河 , 有四通八达的便利 , 而且开封城规模庞大 , 商业发达 , 有利于天子居中御远 。
而大宋建立之初 , 赵匡胤为了统一天下 , 经常南征北战 , 战略上主要以进攻为主 , 打仗几乎都在别人的地盘上 , 而开封便利的交通有利于军事需要 。
后来天下初定 , 赵匡胤西巡洛阳的时候 , 突然做了一个让众人大跌眼镜的决定:迁都洛阳!

宋朝若将都城迁到此地,历史或将改写,赵匡胤差点做了决定
文章图片
宋朝若将都城迁到此地,历史或将改写,赵匡胤差点做了决定】不得不提的是 , 洛阳是赵匡胤的出生地 , 同时也是他生活多年的地方 , 回到洛阳的他心情愉快 , 甚至还从原来的旧房子中找出了曾经玩过的石马 。
而此时宋朝正是国力鼎盛 , 随行百官见皇帝如此高兴 , 也是非常轻松 , 尽量的哄皇上开心 , 可他们这种轻松的心情却随着赵匡胤宣布迁都而烟消云散 。

宋朝若将都城迁到此地,历史或将改写,赵匡胤差点做了决定
文章图片
迁都之事遭到了众大臣的一致反对 , 赵匡胤见此索性在洛阳住了下来 , 拒绝回到开封 , 甚至想迁都洛阳之后再迁都长安 , 两个月后 , 他终于在弟弟赵光义的劝说下打消了迁都的念头 , 回到了开封 。
有史学家认为 , 赵匡胤突然想要迁都洛阳 , 绝非其怀旧之举 , 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一个富有远见的决定 , 如果当初宋朝真的将都城迁到了洛阳 , 或许历史将会改写 。

宋朝若将都城迁到此地,历史或将改写,赵匡胤差点做了决定
文章图片
为什么这么说?从地形上看 , 洛阳位于天下之中 , 山河拱戴 , 地势甲于天下 , 北方有辽、契丹虎视眈眈中原 , 他们随时可以挥师南下 , 威胁大宋 , 而开封那样平坦开阔的地势 , 要想阻挡敌人 , 只能以兵御险 , 势必大大增加大宋朝兵力的开支 , 而赵匡胤就是事先想到了这一点 , 才想迁都洛阳 。
而那群没有远见的大臣认为 , 洛阳破败不堪 , 经济凋零 , 交通不便 , 哪点都比不上开封 , 赵匡胤自然不会听这种言论 , 最终让他放弃迁都想法的是赵光义的一句话:“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 。

宋朝若将都城迁到此地,历史或将改写,赵匡胤差点做了决定
文章图片
即便如此 , 赵匡胤在放弃迁都时还忧心忡忡的感叹:“不出百年 , 天下民力殚矣!” , 没想到这句话变成了现实 。
漕运对开封极为重要 , 因此在整个北宋时期 , 几乎都在开挖和维护运河 , 动用了无数民力 , 此外宋朝还建立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 , 用来保护无险可依的开封 , 消耗了大量的国力财力 , 不到百年民力消耗殆尽 , 庞大的军费开支使百姓和朝廷都入不敷出 , 金人趁机南下包围开封 , 第二年北宋便已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