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中师生:当年引以为傲的国家栋梁,如今是被遗忘的一代人

1976年 , 为了快速走出人才凋零、教育断层的困境 , 全国各地需要一支数量庞大的教师队伍到中小学任教 , 帮助我国尽快走出“教师荒”的阵痛期 。 在这种背景下 , “中师生”孕育而生 。

20年前的中师生:当年引以为傲的国家栋梁,如今是被遗忘的一代人
文章图片
中师生
美好的芳华奉献给三尺讲台 , 曾是引以为傲的顶级学霸
中师生的入学年龄普遍在14-15岁 , 经过在中等师范学校进行3-4年的教育后 , 便会被分配到全国各地的中小学任教 , 从此便将他们全部的青春岁月留给了三尺讲台 , 默默扎根于祖国教育的土壤上 , 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 。
如果用现在的标准和眼光看待 , 中师生的学历仅仅是中专 , 并但不上优秀 。
20年前的中师生:当年引以为傲的国家栋梁,如今是被遗忘的一代人】但在那个国人教育水平偏低 , 国家教育制度尚待健全的年代 , 中师学算得上是当之无愧学霸 。 获取一个中师生的名额不亚于今天考上985、211这些顶级学府的难度 。
“师者 ,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教师的身份与性质决定了教师本身必须具备丰富知识储备量 , 己先无惑才能为人解惑 。
在此前提下 , 中师生的筛选机制十分严格且苛刻 , 每个学校只有名列前茅的人才有资格去报考 。

20年前的中师生:当年引以为傲的国家栋梁,如今是被遗忘的一代人
文章图片
老师
全县上万名考生 , 能真正得偿所愿的也就是只就寥寥几十人而已 。 可以说其中的难度无异于“蜀道难 , 难于上青天” 。
但是这并影响莘莘学子对中师生的痴迷 , 在那个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的年代 , 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大城市 , 而中师则成为广大基层地区考生的首选 。
而一旦考上中师生 , 对考生自己而言便可从此鱼跃龙门 , 整个家庭家庭的命运或许也会因此而改变 。
中师生的身份就等同于拿了城市户口的准入门槛 , 国家分配工作且属于干部编制 ,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面 , 这应该是最受人敬仰和引以为傲的“铁饭碗”之一了 。
如果小乡村里面有人考上了中师 , 那不仅是整个家族的荣耀 , 也是整个村子的荣耀 。

20年前的中师生:当年引以为傲的国家栋梁,如今是被遗忘的一代人
文章图片
中师生
不过 , 中师生也的确配得上这样的对待 。 从中等师范学校走出来的教师 , 将所有的青春岁月全部贡献在讲台上 , 入一行做一生园丁呵护万千花朵、倾其所有奉献于祖国教育事业 。
他们中的很多人 , 在拿起粉笔的第一天正值桃李年华 , 但从离开讲台的最后一秒起 , 他们已逾天命之年 , 银发也爬上双鬓 。
如果不是始终对教书育人这一神圣的事业葆有热爱 , 又怎能在岁月流逝和历史变迁中坚守初心 , 兢兢业业躬耕一生?
更为重要的是 , 中师生更像是特定时代下的复制品 , 为了填补师资力量薄弱的漏洞 , 中师生只经过3-4年的学校便匆匆上岗 , 这种方式的确在短期内有效缓解了中小学的教师荒 。

20年前的中师生:当年引以为傲的国家栋梁,如今是被遗忘的一代人
文章图片
中师生
但因为缺少更全面更具体的技能培训与实操 , 这群中师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无可避免地会遇上职业瓶颈期 。
尤其经历改革开放后 , 我国社会正经历深刻变革 , 教育模式、教学制度和授课方式等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 时代的变迁让之前课堂累积起来的教学经验被反复推翻 。
可以说 , 中师生既是老师也是学生 , 在几十年的工作岗位上不断推陈出新 , 在这股改革的洪流中 , 中师生只能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重新接受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 , 才能使自己永远走在教育的前头 , 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 。

20年前的中师生:当年引以为傲的国家栋梁,如今是被遗忘的一代人
文章图片
中师生
中师生身份严重“贬值” , 学历困境成一代人的难言之隐
改革开放以来 , 我国对于教育愈发重视 , 国民的教育素质得到大幅度的跨越 , 教育的普及让各大高等院校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 尤其是在2005年前后 , 一些院校开始实施“3+2模式” , 招生的门槛逐年降低 。
尤其是中师生不再享有分配工作的福利后 , 中师生这一曾经备受国人羡慕的铁饭碗 , 在短短的几年间 , 它的地位便遭遇断崖式贬值 , 以致于无人问津 。
学士、硕士等学位等级的出现和发展 , 当年那一批只有中专文凭的中师生 , 面对着更高等级的学位冲击 , 瞬间变淹没在低文凭低学历的荒原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