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中,蜀国实力最弱,那诸葛亮为何还要坚持北伐呢?( 二 )


刘备“三顾茅庐”时 , 诸葛亮曾表示益州之地非常富庶 , 其“沃野千里 , 天府之土” 。 但实事求是地说 , 诸葛亮对其富庶程度的估计明显过高了 , 尤其是在大量的外籍人口涌入之后 , 益州甚至一度出现过缺粮的问题 。
比如在诸葛亮执政后不久就出兵南中 , 其中原因固然是维护国家之统一 , 但其最大原因就是为了解决当时蜀国国内的粮食问题 。
在刘备等人尚未进入到汉中之地前 , 益州也许是《隆中对》里的“沃野千里” , 但在诸葛亮北伐之时 , 益州之地已经是《出师表》中的“益州疲弊”了 。
所以我们甚至还可以这样认为:《隆中对》中的“沃野千里” , 只是纵横家式的政治想象;而《出师表》中的“益州疲弊”才是一个政治家基于对现状的冷静分析 。
所以 , 诸葛亮选择北伐 , 着实也是无奈之举 , 长期的和平竞争 , 蜀国与魏国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 而最后等待蜀国的 , 也只能是两个字——灭亡 。
因为自古以来 , 还没有哪个国家能真正做到“偏安一隅” , 蜀国自然也不例外 。

三国之中,蜀国实力最弱,那诸葛亮为何还要坚持北伐呢?
文章图片
而事实上 , 魏国对于自身的国力 , 以及优势所在也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
从两国间开展的战争次数来看 , 从曹丕称帝到蜀国灭亡这一段时间里 , 魏国只对蜀国发起过两次进攻 , 而蜀汉对魏国却多达十六次 , 其中诸葛亮六次 , 姜维十次 。 双方的进攻次数相差悬殊 , 且与各自的国力强弱形成反比 。
对于曹魏来说 , 战争是不利于国家之发展的 , 必须停止兵戈 , 与民更始 。 曹魏四朝重臣孙资曾对魏明帝曹叡说过:
“但以今日见兵 , 分命大将据诸要险 , 威足以震慑强寇 , 镇静疆场 , 将士虎睡 , 百姓无事 。 数年之间 , 中国日盛 , 吴蜀二虏必自罢弊 。 ”
孙资此言 , 最后果然成为了曹魏之基本国策!
而这也就是说 , 在军事上主要以防御守备为主 , 不主动对外发起战争 , 且注重休养生息、与民更始 , 以期逐步形成对吴蜀两国的压倒性优势 。
再怎么说 , 时间始终是站在曹魏这一边的 , 蜀国想破局 , 也只能选择北伐这一条路 , 以赢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 。
正因如此 , 在蜀国的十多次北伐过程中 , 曹魏始终采取的态度都是一个字——守!而这一个“守”字包含的内容可就多了 , 既有坚守不战 , 也有守护既定国策之意 , 司马懿与诸葛亮对阵 , 其采取的实际上就是这一方式 。
就像王船山在《读通鉴论》中说的那样:
“孙资片言定之于前 , 而拒诸葛 , 挫姜维 , 收效于数十年之后 , 司马懿终始所守着此谋也 。 ”

三国之中,蜀国实力最弱,那诸葛亮为何还要坚持北伐呢?
文章图片
图|司马懿——剧照
所以 , 如果你是诸葛亮 , 试问你能不为此而感到揪心吗?他在《后出师表》中说道:“不伐贼 , 王业亦亡 , 惟坐而代亡 , 孰与伐之?”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不去讨伐敌人 , 王业也是要败亡的;是坐而待毙 , 还是主动去征伐敌人呢?
实际上简单来说就是——“打是找死 , 不打就是等死” 。 虽然都是死 , 但两者的结局很可能不同 , 因为打的话还有一线生机 , 而不打的话 , 那结局就毫无悬念了——必死无疑!
因此 , 与其坐以待毙 , 还不如奋力一搏!俗话说得好:“搏一搏 , 单车变摩托;拼一拼 , 汽车变飞机 。 ”再者 , 万一拼成功了呢?
当然 , 诸葛亮在提倡北伐的时候也为自己留了一手 , 那就是“至于成败利钝 , 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
即至于北伐曹魏、兴复汉室究竟是成功是失败 , 是顺利还是困难 , 那以我的智力是不能预见的 。
其实说白了就是:“曹魏很强大 , 但我们必须打 , 因为只有这样做才有可能确保我蜀国之和平 , 但我丑话说在前头 , 最后能不能打得赢 , 我是不知道的 , 你皇帝也不能怪我 。 ”

三国之中,蜀国实力最弱,那诸葛亮为何还要坚持北伐呢?
文章图片
所以综上所述 , 我们便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诸葛亮明知魏国很强大 , 但却毅然选择北伐 ,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原因 , 就是要以此来保持蜀国之长久安定 。
因为从当时天下的局势上来看 , 时间是有利于魏国 , 而不利于蜀国的 , 两家长期和平发展 , 最终只会让魏国越来越强大 。
如此一来 , 魏国必将形成对蜀国以压倒性之优势 , 果真到那时 , 蜀国就是想反抗也来不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