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和吴三桂身上的趣事:真实存在,却常被误认为是假历史
提起康熙帝和吴三桂这两个历史人物 , 他们可以说是“老朋友”了 , 虽然不是同一辈人 , 却由于历史、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 彼此针锋相对数十年 , 甚至最终引发了“三藩之乱” , 这也是清初历史上最为轰动 , 也最具有影响力的事件 。
其实很多朋友不知道的是 , 作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两个人物 , 他们身上还发生过很多外人看上去十分“离谱”的事情 , 让人咋一听总会认为是假历史 , 然而经过后世的考证 , 却发现这些事情的的确确存在过 , 大家知道康熙帝和吴三桂身上都发生过什么不可思议的趣事吗?
文章图片
图片:吴三桂剧照
一、吴三桂制造的“百年大炮”
1、太平军获得大炮
公元1852年中旬 , 太平天国运动的烽火已经燃遍了大半个中国 , 时为太平军西王的萧朝贵抓住重镇长沙兵力空虚之时 , 率领一支奇兵进行突袭 , 本来这场战争按照计划进行得很顺利 , 太平军成功斩杀了清廷的数十名大小官员 , 本就驻守不多的士兵也伤亡过半 。
可就在这个时候 , 突然有一炮不偏不倚的正中萧朝贵 , 使他当场毙命 , 群龙无首之下太平军的攻城战立刻陷入被动 。
文章图片
太平军的首领洪秀全和杨秀清听说了这件事 , 立刻赶赴长沙坐镇 , 然而攻城战打了3个多月 , 始终没能成功 , 而造成这个窘境的原因就是自己手里没有大炮 , 不仅仅是长沙 , 在攻打桂林等地的时候境遇同样如此 。 图片:萧朝贵当场毙命剧照
太平军疲于攻城战的转折点在岳州之战后 , 攻陷岳州后 , 原本不善于攻城的太平军不仅学会了这个技能 , 顺带还学会了土攻战术 , 更重要的是 , 从这个时候开始他们有了大炮 。
【康熙和吴三桂身上的趣事:真实存在,却常被误认为是假历史】此时有个消息流传开来 , 说太平军在岳州发现了昔日吴三桂制造遗留下的大量火器 , 其中很多大炮威力巨大 , 且依旧可以正常使用 。
文章图片
那么问题来了 , 吴三桂生活的时代距离太平天国运动相隔百年 , 那个时候的大炮留到现在 , 不会生锈吗?就算能用 , 威力、效率、技术都能够跟得上吗?所以大家一致认为这个传言是假的 。 图片:太平军使用大炮剧照
2、过硬的技术
到了2011年 , 有一则新闻的曝出突然让这段历史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 , 原来湖南省岳阳市附近的湖泊中 , 成功打捞上了7门大炮 , 其中有3门的重量为550公斤 , 其余4门的重量为350公斤 。
在大炮上面雕刻着“周二年铸造”的字样 , 证明这批大炮正是出于“三藩之乱”中吴三桂之手 , 这至少印证了岳州地区确实有吴三桂极其手下遗留下的大量武器 。
至于埋藏那么久的大炮还能不能用 , 我们不妨看看公元1853年赖汉英西征南昌与湘军名将江中源对峙 , 湘军起初不是对手 , 被打的一路龟缩 , 可就在机缘巧合之下 , 在一处地窖中发现了多达600门大炮 , 在清洗后发现大多数都是能用的 。
文章图片
借助这些大炮 , 湘军开始了反击 , 并且将敌人打的溃不成军 , 仅3个月的时间 , 赖汉英部就全线撤离 , 事后发现 , 湘军获得的这批大炮源自康熙帝之手 , 没想到百年之后依然威力无穷 。 图片:湘军获得大炮剧照
二、康熙帝杀兔事件
1、事情的转折
在康熙帝的众多“传闻野史”中 , 除了“九子夺嫡”、“密诏被改”之类的事件 , 还有一件事一直被后人认为是史官们在帮康熙帝吹牛 , 根据《清圣祖实录》等古籍记载 , 康熙帝曾经在一日之内射杀了多达318只兔子 。
后来有人研究过 , 认为以清楚弓箭的力度和准确度要求 , 别说射杀兔子了 , 就算是拉上300次弓 , 这胳膊都得废掉 , 因此说康熙帝一天能杀318只兔子 , 这完全不靠谱 。 说实话 , 虽然《清圣祖实录》是官修正史 , 但看到这件事的时候 , 大慧一开始同样是不信的 。
直到有一天 , 法国传教士张诚所著的《张诚日记》被翻译成了中文后 , 大家才对康熙帝的这件趣闻改变了态度和看法 , 张诚是法国平民出身 , 在公元1685年接受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派遣 , 作为耶稣会的一员踏上行程来到中国 , 后来他顺利进入宫廷 , 帮助康熙帝办事 。
- 跟犹太人学做生意:想赚钱,就多和一种人打交道,多赚一种人的钱
- 康熙第一次吃巧克力,看了1000字说明书,说出一句话让人爆笑不止
- “千古一帝的”的康熙皇帝,为什么让一群“孩子”生擒鳌拜?
- 《大秦赋》不止演员像兵马俑,道具也和博物馆里摆的一样一样……
- 抗日第267期:广东,被日军抓住的六指兵,妇儿和婴儿
- 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曾向洋人借款,他们为何专门借那种利息高的
- 汉朝公主去波斯和亲路上意外怀孕,索性就地建国,如今成中国领土
- 康熙驾崩前,为何特别点名1个男人陪葬?雍正继位才懂父亲的心机
- 宋代太学管理:为统治者培养出大批官员和学者,给后代以很大影响
- 为何田文镜得不到康熙重用,却受到雍正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