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孙燕姿
青年纪录片导演训练计划期间放映了刘蘅的一部纪录片《回到达县》,片子是关于火车站铁路中学初一孩子的故事,没过多久,512地震就来了,纪录片留下的影像不经意间把时间“留住了”。
文章插图
接着,我又申请到了Frank-Wu青年纪录片支持计划,得到差旅支持,同样是收获满满的草场地工作站·交叉2008工作坊,我那时候的邮件写到:“5月和10月,同样的草场地给了我不同的感觉,5月草场地是一个热闹的集市,无数新鲜的面孔在这里碰撞交流,10月确实有一丝秋意,很多朋友没有来,很多朋友离开了。但10月更多的是大家静下来的交流。工作坊,让我慢慢反思我自己,反思自己所做的片子。”随后几年的五一,十一除了特殊情况之外,我都是在草场地工作站这个“乌托邦”中度过了。大家同吃同住同讨论纪录片,那么纯粹,那么有趣。
文章插图
2011年9月的纪录片工作坊
我那时的邮件写道:“草场地工作站是这样的地方吧,好像好多辆不同型号,不同省市的汽车停在了同一个停车场,每个人有不同的爱好,习惯,但是,彼此感觉一见如故。”
文章插图
吴老师给到青年作者鼓励支持的同时,青年作者回报以作品及想法,应运而生的“民间记忆计划”让草场地工作站衍生出的作者群产生了巨大的力量。
2009年夏天,由最初自发拍摄采访发生于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饥饿"开始,到2010年夏天有二十一人参与其中,由此成为草场地工作站的一个"民间记忆计划",自愿参与"返回村子"采访、并整理出深埋已久的民间记忆。截止现在(2014年3月),总共有133人在村或回村采访,被访人来自20个省、246个村子的1220个老人。(吴文光,《东方艺术大家×草场地工作站:民间记忆计划》)。
文章插图
民间记忆采访,对多数非历史专业出身的年轻人来说,不仅是搜集史料,也是自身进行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采访之后,同时进行纪录片和剧场创作。从史料访谈出发,进行多样貌的文化生产,是草场地的一大特质。不仅如此,由探寻历史到关切现实行动,努力有所建设,也是草场地作者实践自身"公民影像","公民意识"训练的尝试。(郭睿,《从记忆采访到艺术创作——草场地"民间记忆计划"口述历史实践》)
文章插图
随后,吴文光带着这些青年作者和他们的作品进行各地的放映和交流,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邹雪平作品《饥饿的村子》、贾之坦作品《调查贾之修》、罗兵作品《罗家屋:我和任定其》、贾楠楠作品《贾夫奎的冬天》、章梦奇作品《自画像:47公里》等。
随着草场地工作站,10年房租合约到期,吴文光和他的团队不得不搬离了草场地,团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吴文光工作居住在昌平,实体的“乌托邦“消失,加之疫情来临,草场地工作站的活动有所减少,但是,互联网延续了草场地工作站的生命力,通过B站直播的形式,草场地工作站将创作出来的作品通过互联网跟大家分享,吴文光还会通过视频连线和青年导演交流,给他们提出建议和意见。吴文光此次担任FIRST评审,也是他一如既往关注纪录片,关照年轻人的体现。
文章插图
B站直播放映
草场地工作站还在,存在于每一个曾经参与过的人的心里。
最近,由X放映组织的“吴文光导演作品联展”,即将在北京进行放映,也欢迎观众们到场支持。
放映安排
6月12日|“流浪足迹”主题展映
10:00—12:15《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
13:20—15:50《江湖》
16:20—18:30《操他妈电影》
6月26日|“自我审视”主题展映
10:30—11:50《治疗》
13:00—15:50《亮出你的家伙》
16:20—17:40《调查父亲》
17:40—18:30导演映后交流
放映地点|77文创园剧场
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后街77号园区内
近地铁6号线东四站、8号线中国美术馆站
每场放映请提前半小时到场签到
扫码购票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稿源:(娱时共进)
【】网址:/a/2021/0602/1622615976.html
标题:冷门|那个FIRST竞赛评委会里的“冷门导演”是谁?(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