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翻出清代“医仙”治耳鸣的方子中气足,耳脉通,耳鸣不再叫


清代|翻出清代“医仙”治耳鸣的方子中气足,耳脉通,耳鸣不再叫
文章插图

我做中医科普,初衷是什么?
我告诉你,有两个。
第一,把一些前人的好经验拿出来,解读出来,传播出来,让患者作以参考,让中医从业者作以借鉴。
第二,很好地宣扬中医文化,为中医传统文化的复兴,贡献微薄之力。
除此之外,再无他想。
因此,请想找我来瞧病的朋友,放下这个念头。因为通过公共资源为自己来招揽病人,这绝不是君子之所为。

清代|翻出清代“医仙”治耳鸣的方子中气足,耳脉通,耳鸣不再叫
文章插图

接下来,我给你说个配伍。它是我苦心孤诣翻出来的一张配伍。我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帮助——
清代|翻出清代“医仙”治耳鸣的方子中气足,耳脉通,耳鸣不再叫】 党参、白术、茯苓各9克,甘草1.5克,当归、白芍各9克,熟地12克,炒荆芥6克,柴胡3克,白芥子6克,黄芪9克,肉桂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这个配伍源于哪里呢?源于清代陈士铎的《辩证录》。
这个陈士铎,和傅青主,可以说有一段扑朔迷离的师徒关系和故事。陈士铎的很多著作,都托言傅青主所作。而傅青主,本身又是反清复明的志士,一生的轨迹颇有些神秘。他到底什么时候有了陈士铎这个徒弟,两者之间又有怎样的交集,史学上还有争议。
放下这些东西不谈,单说这个陈士铎,在《辩证录》里头的很多内容,是有学术价值的。他的立方立法很新颖,思路别致,所以有人称其为“医仙”。当然,这个称呼有些夸张了,只是表达后人对他的一种敬仰之情。
我来说一下这里的道理吧。

清代|翻出清代“医仙”治耳鸣的方子中气足,耳脉通,耳鸣不再叫
文章插图

说起耳鸣,你第一时间想到什么?是不是想到肾虚?
对。肾开窍于耳。肾气亏虚,常常可以引发耳鸣。
但是,你记住,临床上有一些人,用补益肾气之法来治耳鸣,不好使。
这就说明,对中医的一些理论,不能迷信,不能生搬硬套。理论这东西,只是参考,永远不能代替你临证的唯一思路。
现在,我告诉你,临床上有那么一批而名患者,属于中气不足、气血两虚。这类人,通过补益中气、培补气血的方法,可以有效改善。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耳为宗脉之所聚啊!耳脉通不通,要看脾胃之气能不能供得上。如果脾胃不足,中气下陷,那耳窍失养,肯定会出现耳鸣、耳聋。
这样的人,要么是年事已高,要么是素来脾胃虚弱,要么是大病初愈气血不充。脉象看,比较细弱,舌淡苔白,身体疲倦,食欲不振,或大便稀溏。
这个时候怎么办啊?我认为我上面给你展示的,陈士铎的配伍,相对较好。

清代|翻出清代“医仙”治耳鸣的方子中气足,耳脉通,耳鸣不再叫
文章插图

这里头,唱主角的是黄芪、白术、党参、茯苓、甘草这五味药。你细看就知道,这是模仿四君的配伍,专门补气健脾的。其次,用当归、白芍、熟地的配伍养血,取的是四物汤的意思。补气,就是要补血。血能载气,气才帅血啊。在此基础上,用荆芥、柴胡升举阳气、清利头目,用白芥子温通理气。最后,肉桂稍微用一点,鼓舞脾肾之阳,令补气血之药更有力道。这就是基本意图。
其实,我这么说,显得平淡无奇。但是作为专业人士就应该知道了,这里面的配伍道理,其实还是蛮深奥的。尤其是选药方面,比较精当。您可以认真琢磨。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我的读者参考。你别看它是古方,但是很有现实意义。尤其是采用补益肾气之法,无法有效缓解耳鸣的人,不妨可以考虑我前面提到的思路。如果我能给您带来万分之一的帮助,也算我的功德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