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资治通鉴》这么难懂,却令很多人为之痴迷?它有什么魅力?

唐太宗说过 , “以古为鉴 , 可知兴替” 。 历史是彰显一个民族底蕴的最好途径 , 有辉煌历史的民族能够在在面对各种未来大风大浪时 , 拥有充足的信心 。 我们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 , 虽然有几次都几近毁灭 , 但是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多次站立在世界民族之巅 , 这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经验 。

为何《资治通鉴》这么难懂,却令很多人为之痴迷?它有什么魅力?
文章图片
与其说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国家 , 还不如说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 。 他的组成并不像西方的民族国家的概念 , 更多的是在同一中文化的影响下 , 全国不同地区和民族团结在一起 , 共同发展进去 , 创建美好未来的文明 。
历史是经验 , 历史是财富 , 历史是智慧 。 我们悠悠五千年的中华古国 , 要想从头了解我们的历史 , 《史记》与《资治通鉴》无疑是最先让人想到的书记 。
他们都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 他们并称“史学双臂” , 尤其是后者《资治通鉴》更是成为后世古代学者的必修教科书 。 直到现在《资治通鉴》也往往是那些商界精英的必读物 。

为何《资治通鉴》这么难懂,却令很多人为之痴迷?它有什么魅力?
文章图片
由于后代的增补与批注 , 《资治通鉴》也有很多的版本 。 毛主席就对这次本书十分喜爱 , 毛主席的一生总共读过十七遍 , 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收获 , 每次阅读他在会在旁边进行批注 。 但是对于大部分想要阅读《资治通鉴》的人来说 , 想要完整地将它“啃”下来也是十分困难的 , 然而这也不能成为自己不读这本书的借口 , 要不然会后悔终生 。
《资治通鉴》这本书是一本以编年体为格式的通史 , 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耗费十九年心血编著而成 , 书中记录了从春秋战国时期到五代结束之间一千多年的时光 。 一提起司马光 , 很多人还记得童年时听过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 其实司马光真正令人值得称赞的是他的多年如一日的探究精神 。

为何《资治通鉴》这么难懂,却令很多人为之痴迷?它有什么魅力?
文章图片
他从生在宋仁宗时期 , 当时的社会对于文人是十分的看重 , 所以司马光从小就勤学苦读 , 再加上原本自己就聪慧过人 , 很快就在不到二十岁的年纪考上了进士 。
到了宋英宗三年 , 已经五十二岁的司马光开始大量总结与编撰《资治通鉴》 , 因为他的前半生身在政治漩涡当中 , 所以他很多时候都无暇他顾 , 知道了这个年纪才有闲暇时光用来写书 。
但也就是因为他常年在朝堂之中 , 这让他对于古代政治与权谋可以说是亲历者 , 对于他编的《资治通鉴》有着不可多得的好处 。 也就在人生最后的这十几年里 , 他静下心来 , 将多年来的经历于自己的所见所闻 , 会和自己能够查到的史书 , 最终编著成了史学上的明珠 。

为何《资治通鉴》这么难懂,却令很多人为之痴迷?它有什么魅力?
文章图片
为什么《资治通鉴》如此的难以阅读?一个很重大的原因是来自于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是一本纪传体通史 , 这本书关于一切的记载都是基于时间这条线 , 但是对于一些重大的事件来说 , 往往跨度都是十分的长 , 例如开篇记述的战国的开端事件——三家分晋 , 就很将这些信息汇总到一起 , 尤其想要研究一个人时 , 这个问题就变得更为突出 。
司马光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 他在书的后面又对时间有了详细记述 , 但是这对于一本书来说 , 先后的顺序就变得不是那么明显 , 要想读懂书中的一段历史 , 往往需要想从其他的史书了解关于这个事件的起落 , 才能在《资治通鉴》中找到详细的记载 。

为何《资治通鉴》这么难懂,却令很多人为之痴迷?它有什么魅力?
文章图片
那为什么我们还要阅读《资治通鉴》呢?因为这本书与其他的史书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理解 , 以及可能对后世者有用的经验都有深刻的总结 。 尤其是对于王朝兴替的规律与经验 , 总结的更是恰到好处 。
由于其格式的特殊 , 其中的历史内容很难在读一两遍时就豁然理解 , 往往需要多次才能窥得书中的精髓 。
那为什么我们必须要读《资治通鉴》呢?毛主席在读《资治通鉴》是评价道:“读了十七遍 , 每次都是感到受益匪浅 , 真是难得的一部好书噢……中国有《史记》与《资治通鉴》两部大书 , 都是有才气的人写的 , 都是在自己政治上不得志时写的……《通鉴》里面对战争的描写 , 可谓是绘声绘色 , 充满着辩证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