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简,“隶变”后汉字形态的活化石( 二 )


笔画特征
横笔多蚕头雁尾、撇捺有波磔、笔画粗细较均匀 , 末笔偶有粗笔 , 折笔方折突出 。 其中横笔的蚕头雁尾和撇捺的波磔起势是成熟隶书最突出的特点 , 横笔突出 , 加上左撇右捺的波磔 , 使隶字重心压缩 , 从而形成扁平之势 。
因《金关简》为实用性文书 , 讲求书写效率 , 故在书写时大多笔画粗细均匀 , 除少数字的末笔、竖笔写得较为夸张外 , 少有夸饰之笔 。 简文隶字中除标准隶书外 , 部分微变体的隶书不如标准隶书的笔法讲究 , 但其蚕头雁尾、撇捺波磔的基本笔法依然存在 。

汉简,“隶变”后汉字形态的活化石
文章图片
结构特征
简文隶书字形扁平 , 大小均匀、上下收紧、左右舒展、横向取势 , 整字呈内紧外松 。 就单字而言 , 构件左右匀称、伸缩相互避让、上下构件结构紧密 。
章法特征
简文中隶字字形端正、笔画整齐、笔画间距得当、字距疏密有致 。 书写规整的隶书皆有端庄典雅之气 , 笔画的波磔增加了字形的灵动感 。 整齐讲究的笔画和合理的笔画距离 , 避免了字体结构过密或过疏 。 字与字之间相互揖让 , 根据简牍大小和书写内容多少来协调字里行间的茂密与疏朗 。 《金关简》以单行隶字简为主 , 字少者字间距疏朗 , 字多者字间距茂密 。 较宽的简牍则书多行 , 有的通篇茂密、有的通篇疏朗、有的字间茂密行间疏朗、有的行间疏朗字间茂密 。

汉简,“隶变”后汉字形态的活化石
文章图片
《金关简》是西汉中晚期及东汉初期的简牍 , 其书写工整的隶书已经是成熟隶书体 , 与西汉早期及秦时期的古隶在字形结构上有明显的区别 , 与同时期汉碑上的隶书字形有颇多共通之处 。
隶草
『隶草』一词是最早见于东汉赵壹的《非草书》:
『盖秦之末 , 刑峻网密 , 官书烦冗 , 战功并作 , 军书交驰 , 羽檄分飞 , 故为隶草 , 趋急速耳 。 』这里所说的『隶草』指因军务烦冗 , 在快速书写军事文书时产生的隶书草写即为隶草 。 隶草是介于隶书与草书之间的书体 , 与隶书、草书在形体上有相似又有区别的字体 。 『隶草』在前人的简牍书体研究中常被归入广义的『草书』 , 如陆锡兴的《汉代简牍草字编》、李洪才的《汉代简牍草字整理与研究》、金美兰《汉代简牍草书艺术研究》等论著均将西北汉简中的隶草字体纳入草书类进行分析 。

汉简,“隶变”后汉字形态的活化石
文章图片
《金关简》简文是汉代河西边境屯戍人员日常使字体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 , 二者在书体形态上有明显的不同 , 草化程度有显著的差异 。 隶草书写较为随意 , 既不像成熟隶书那么费时费力 , 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于辨认 , 因其书写快速又不造成识别困难的优越性 , 使得隶草成为了《金关简》中最主要的书体 。 我们对书体的讨论 , 旨在以梳理书体演变过程对文字形体发展的影响 , 故将『隶草』与『草书』这两种草化程度有较大差异的字体区别来谈 。
一、《金关简》中隶草的特点
笔画特征
隶书与草书笔法的融合 。 减少了横笔的蚕头雁尾和撇捺笔的波磔 , 折笔的方折变得圆转 , 多了草书笔画的省减和连笔 。 整体笔画勾连、省减自然 , 是隶笔与草笔的自然融合 , 是介于隶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过渡字体 。
结构特征
隶草存隶意、多横向取势、存扁平之体 , 字形笔画省减、结体灵动、重心较平稳 。 单字参差错落 , 大小匀称 。 字体结构紧密 , 左右、上下构件布局松紧有度 。 隶草为草写的隶书 , 其本质为在隶书章法上的快速书写 , 是对隶书笔法的自觉改进 , 以适应繁重的公文及账簿抄写 , 因此无论是在字形结体上还是在笔画章法上均存隶意 。 因隶草书写较为随意 , 规范性较低 , 故隶草简中每个字的草化程度不同 , 有的字草化程度高 , 有的字草化程度低 , 有的字甚至没有草写 , 这在隶草简中都是较为常见的 。

汉简,“隶变”后汉字形态的活化石
文章图片
章法特点
隶草的章法体现为字字独立 , 字距、行距灵活多变 。 整体而言 , 隶草的章法不如隶书整齐匀称 , 字间笔法随意灵活 , 字距根据书写内容和简牍大小灵活揖让 。
《金关简》中的隶草字距严密者较多 , 字距疏朗者较少多行书写的隶草行简间距直接受制于简牍的大小和书写内容的多少 , 如《甘露二年御史书》有的将其认定为草书 , 严格来说应为隶草 , 其字里行间均十分茂密 , 章法略显杂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