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人物小传】
汪复 , 1931年出生 , 1953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 1956年师从我国感染病学科创始人戴自英教授 , 并入职华山医院 , 曾任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 。 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
从医执教至今68年 , 她集临床医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药理学之大成 , 使不计其数的病人重获健康 , 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深远影响 , 被赞誉为“中国感染病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引领者” 。
文章插图
汪复教授与张婴元教授、弟子王明贵教授在一起
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名誉所长、华山医院感染科原主任汪复教授今年91岁了 。 坐在采访人员对面 , 老人家一头白发 , 笑容可掬 。 华山感染病学科两大领衔者——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所长王明贵教授、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见着她 , 都会毕恭毕敬喊一声“汪老师” 。
文章插图
去年 , 汪复教授90岁生日 。 那天 , 沪上知名病毒学专家闻玉梅院士来了 , 因疫情关系未能赶到现场的钟南山院士、陈凯先院士、顾玉东院士等医学界和科学家“大咖”专门录制了祝贺视频 。
这些院士都与汪复有过学术交集 , 这也足以证明她多元的学术建树 。 她被誉为“中国感染病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引领者” , 以融会贯通的知识结构与独特视角成就了华山感染病学科与众不同的格局 。
面对风云过往 , 汪复说 , 这都是“为国家、为人民应该做的” , 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医生的本分 。 她进而一字一句地补充道:“如果选择做一名医生 , 那么就要记住: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病人 , 心中要永远有病人 。 ”
为了让患者“有药可用”
从医十年后“从零出发”
华山感染病学科已连续11年在复旦版中国医院及专科声誉排行榜上位列“中国第一” 。
文章插图
华山医院感染病学科大家庭合影
细观华山感染病学科 , 有一点很特别:它不是一个科室 , 而是由感染科与抗生素研究所共同构成 。 独特的构架奠定了一个学科的高度与内涵 , 非凡学科背后定有非凡人物 , 汪复则是绕不开的一位 。
文章插图
1953年 , 汪复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毕业 , 毕业之初分配在厂医院工作 , 1956年考取我国感染病学科创始人戴自英教授的副博士研究生 , 进入华山医院 。
“自此 , 汪复医生夜以继日奋战在临床诊疗一线 , 救治了无数的危重感染患者 , 既有传染病 , 也有败血症、肺炎等感染病 , 这也为她日后成为临床医学名家打下了坚实基础 。 ”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原所长张婴元教授娓娓道来 。
1956年汪复进入华山医院时 , 在当时的中国 , 各种感染病尤其是传染病和细菌性感染疾病高居各类疾病之首 , 而唯一有效的治疗药物——抗菌药物 , 在国内奇缺 。
为让细菌感染的病人“有药可用” , 1963年 , 国家决定在华山医院成立“上海第一医学院抗菌素临床应用研究室” , 对我国第一批自主研发的抗菌新药进行临床评价 。 也是这年 , 汪复被委以抗菌素临床应用研究室副主任的重任 。
文章插图
谨记老师戴自英的教导——一名感染病医生既要懂“菌” , 也要懂“药” , 汪复在当了十年医生之际“从零出发” 。
“从头学起 , 就跟小学生一样 。 ”汪复笑着说 。
文章插图
功夫不负有心人 , 在戴自英教授、刘裕昆教授的指导下 , 汪复带领全室人员在国内首先建立了系统的抗菌药药效学、人体药代动力学和临床研究的实验和临床评价方法 。 苯唑青霉素等十余种国内第一批自主研发的抗菌新药的临床评价在研究室得以完成 , 获准生产 。 无数细菌感染的病人有药可用了!
汪复也由此成为我国抗菌药临床药理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
文章插图
到上世纪80年代 , 我国的临床试验虽有进展 , 但仍欠规范 , 临床试验数据难以获得国际公认 , 国外的许多新药也无法引进 。 要让病人有更好的新药可用 , 就必须进行规范化的药物临床试验 。
- 香港总感染人数破1百万,何超莲虽人在内地,却捐出7千套检测包
- 韩国娱乐圈疫情爆发!女团全员感染坚持发专辑,已超百位明星确诊
- 感染新冠20天后,英国女王被曝健康状况堪忧:能否走路都成了问题
- 香港感染53.8万人,在众人支援下,疫情有了好转,尤其是四大家族
- 香港感染超40万,霍启刚郭晶晶当起志愿者,为老人家发放免费盒饭
- 香港感染超40万人,霍启刚郭晶晶上街当志愿者,却被批评是在作秀
- 香港人气男星疫情期间拍摄MV,多人无防护聚集,探班家属也感染
- 蔡文静王鹤棣的表演太有感染力了,是上头的感觉
- 贾斯汀·比伯感染新冠!演唱会推迟
- 比伯确诊感染新冠,将推迟拉斯维加斯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