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厕所为何用“上”,下厨房又为何用“下”?其中蕴含大智慧

“余生平所作文章 , 多在三上 , 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 ”——欧阳修
自古以来 , 厕所和厨房就是对立面 , 它和人们的发展史紧密相随 , 从雏形到成熟、从简陋到发达 , 虽然日日出现 , 二者的背后却有着众多鲜有人知的隐藏点 , 这些隐藏的“古典”智慧就要得益于古人的聪慧!
“不足十平方的厕所里”在古代可以成就一代才子欧阳修、在现代可以暗中增加优势;小小的厨房内最能体现人间烟火气 , 厨房里的烟火气就是婚姻的诗和远方 。 它们的存在既不容替代又不易高雅 , 但你知道小小的厕所蕴藏着怎样的风云变幻吗?

上厕所为何用“上”,下厨房又为何用“下”?其中蕴含大智慧
文章图片
“上厕所、下厨房”为什么不是“下厕所、上厨房”呢?
在说厕所之前 , 先来说一下它们的发展史 , 别看它小 , 它的发展寿命极为漫长 。 中国作为具有5000年历史沉淀的文明古国 , 而它们也有近5000年的发现历史 。 古人用他们的勤劳智慧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不衰、难以超越的文化瑰宝 , 像众人熟知的诗词歌赋、美食美衣等 , 在这些传统文化中 , 就要数独具魅力的语言艺术最为特别 。
在后世的不断完善中 , 这些雅俗共赏的文化名言逐渐成为老少皆宜的大众文化 , 比如今天所说的这两个词:“上厕所”和“下厨房” 。 这两个词在人们的生活中已司空见惯 , 关于它们背后的含义几乎鲜有人知 。 很少有人会想:为何古人会说“上厕所、下厨房”而不说“下厕所、上厨房”?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寓意和讲究?
实际上 , 通过参考相关史料 , 我们可以得知四大原因 。
第一:阶级观念深入人心、男尊女卑根深蒂固
第一个原因便和阶级观念相关 , 三六九等的阶级观念在封建社会已深入人心 , 反观几千年的历史长河 , 统治者以尊卑思想将众人划分等级 , 皇亲国戚的生活方式和底层百姓的求生模式几乎是天壤地别、迥然不同 , 在“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中 , 自然也包括“吃饭、如厕” , 二者有着怎样的迥然不同?
首先 , 来看阶级观念下的众生模式 , 为稳固人心、加强统治 , 统治者把“与众不同”的意识早已打入人心 , 普天之下 , 出生于名门望族 , 生来就“衣食无忧、锦衣玉食” , 这类人除了精神上的追求 , 对美食颇为讲究 。 尤其在物质匮乏、科技落后的年代 , 古人没有手机WIFI、没有K歌娱乐 , 闲来无事 , 便想在美食上加以创新突破 , 而这个突破就要由厨子打造 。

上厕所为何用“上”,下厨房又为何用“下”?其中蕴含大智慧
文章图片
每个大家族背后必定有心灵手巧、厨艺精湛的厨师 , 而当时担任厨师之人则大多是底层人民 。 在此期间 , 贵族的公子学习礼仪骑射、底层的孩子学习做饭求生 , 为了体现府邸中人员的尊卑差距 , 厨师被归为下等人 , 他们做饭被称为“下厨房” 。
其次 , 再来看男尊女卑的时代现实 , 封建社会中 , 除了职业厨师外 , 一家之主下厨几乎凤毛麟角 , 而出生于大家族的女子十指不沾阳春水、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不会主动下厨 , 下厨对他们来讲是降低身份的举措 。 大多数贫困人家会选择去到贵族中充当帮厨 , 这样不仅可以获得不菲收入 , 也可以学到精湛厨艺 。 由于当时厨师属于佣人 , 下等人的级别 , 为了体现自己的高贵 , “上厕所”则应运而生 。
其实 , 上厕所并无差距 , 但对于一些衣不遮体、食不果腹、风餐露宿的贫苦人家来说 , 贵族中的厕所是他们可望不可及的存在 , 像慈禧皇后所用的厕所就是一大奇观:黄金打造、厕纸需要口水喷湿 。 “上厕所”在民间流传开来 , 它彰显的更多的是一个阶级背景下的悲剧 。
反观现代社会 , 无论是厨师还是清洁工都是平等而值得尊重的存在 , 三百六十行 , 行行出状元 , 没有任何一个职业会被鄙视 , 这是时代赋予的福气 , 是和平带来的成果 。
第二:奇思妙想大构造 , 与众不同令人叹
第二个原因便和古代厕所的构造紧密相关 , 古代的厕所并非像现在这般干净整洁 , 在科技落后、物质匮乏的年代 , 并没有化肥农药除草剂等 , 为了使庄稼长得壮 , 粪肥则成为了呵护庄稼的首要之选 , “地里一枝花 , 全靠粪当家”说的便是如此 。

上厕所为何用“上”,下厨房又为何用“下”?其中蕴含大智慧
文章图片
古代人民勤劳善良、努力智慧 , 虽自给自足、经济拮据 , 却可以因地制宜、发挥智慧 。 为了积攒更多“化肥”、节省更多空间 , 古人将厕所和猪圈盖在一起 , 厕所盖在猪圈的上面 , 厕所在二层、猪圈在一层 , 人粪和猪粪在一起积攒 , 一方面可以积攒更多的肥料 , 另一方面便于打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