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招娣”为什么少了

“招娣”为什么少了(新视野)
在不少家庭看来 , 生孩子的组合是分等级的 。 最好是一儿一女 , 其次是两个女儿 , 再其次是一个女儿 , 然后是一个儿子 , 最差是两个儿子 。 对了 , 还有更差 , 头胎一个儿子 , 二胎两个儿子 。
笔者有个亲戚 , 他和他爱人都特别想要个女儿 , 结果头胎是个儿子 。 二人鼓足勇气决定要二胎 , 看了很多“生女儿秘笈” , 找人算生产的“黄道吉日” , 吃东西净挑辣的吃——酸儿辣女嘛 , 还差点儿给老大起小名叫“招妹” 。 不久前刚生了 , 结果还是儿子 , 明显看得出来他很失落 , 没精打采的 。
亲戚这个“重女轻男”的想法不能说普遍 , 但在当前的社会也不能算小众 。 记得小时候看书看影视剧 , 经常能看到“招娣”“来娣”这样的人名 , 不解 。 长大了才渐渐知道 , 以前“重男轻女”的观念盛行 , 因为男孩子意味着传宗接代 , 意味着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经济来源 , 所以很多地方都有“溺女婴”现象 。 此外还有什么童养媳、三妻四妾 , 都是“重男轻女”的表现 。
新中国成立后 , 移风易俗 , 妇女能顶半边天 , 女性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 , 但是“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不少地方仍顽固地存在 。
喜剧演员郭达演过一个小品《产房门前》 , 其中那位干部形象的演员言之凿凿:“这都80年代了 , 怎么还能重男轻女呢?”结果听到他老婆生了女儿 , 惊得呆住了 。 这正说明即使到了上世纪80年代 , 社会上“重男轻女”现象仍很普遍 。
从那时起到现在 , 为什么不过三四十年的工夫 , 在生男生女问题上 , 人们的观念就得到了较大的改变呢?起名字从“招娣”到“招妹” , 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首先 , 经济上 , 中国早已跨过了温饱阶段 。 因为家庭困难导致养不活孩子 , 差不多已经是只有在老电影里才能看到的景象了 。 水涨船高 , 女性的经济地位、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 靠男人养家的现象和观念已经很少见了 。
其次 , 一旦解决了经济基础的问题 , 女儿对父母特有的温馨情感、对家庭特有的黏合作用 , 就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示 。 都说女儿是爸妈的贴心小棉袄 , 怎么理解?就是女儿对父母 , 比儿子对父母的关系更加亲密、关怀更加到位 。 很多男孩子成家立业后 , 一个星期能给爸妈打一次电话就不错了 , 三言两语就没话了 。 很多女孩子不然 , 嫁人也还三天两头往家跑 , 不能跑就打电话嘘寒问暖 。 给父母买东西 , 儿子往往粗枝大叶 , 买不到点上;女儿则细致入微 , 考虑周到 。 当父母的 , 虽说儿女都是身上掉下来的肉 , 但感觉是不一样的 。
第三 , 又回到经济问题 。 现在很多城市房价高企 。 按照传统思路 , 结婚一般都是男方要准备房子 。 有一种说法 , 生儿子是建设银行 , 生女儿是招商银行 。 若无一定道理 , 也不会广为传播 。 因此 , 经济压力导致“生女偏爱” , 这种情况也不是不存在 。
【女儿|“招娣”为什么少了】社会思潮的涌动背后 , 对生男生女的不同期盼 , 既是一些家庭的理性选择 , 是其面对环境变化的主动适应 , 同时 , 也是民生所系 。 如果能细致体察这种变化 , 找准其中的民生痛点 , 施政上熨平社会的滞涩处 , 把生男生女的关注变成民生政策发力点 , 大家的幸福感也会更多一些 , 您说是吗?
熊 建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