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宣公|海因里希的巅峰之战:2个军阻挡苏联4个集团军的进攻,还打赢了( 二 )


这可如何是好?
在兵力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 , 海因里希想到的第一件事自然是向上级要援兵 , 但是克鲁格元帅却无奈地告诉海因里希 , 元首已经下了命令 , 所有装甲力量和预备力量都要优先增援南线 , 自己手里已经无兵可派 。
同时克鲁格也警告海因里希 , 目前中央集团军群左翼防线已经濒临崩溃 , 他务必要在奥尔沙一线挡住苏军的进攻 , 给中部德军争取到重新布置防线的时间 。
军人 , 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
在得到克鲁格的指示以后 , 尽管敌我兵力悬殊 , 但海因里希还是硬着头皮走上了战场 , 决心尽自己所能在奥尔沙一线挡住苏军 。
02、来势汹汹的苏联红军
在海因里希忙着寻找援兵这一段时间里 , 苏军可没有闲着 。
在经过两年半战争的残酷洗礼以后 , 苏军已经摆脱了战争开始时接连失利的阴影 , 各部队指挥员的指挥素质大大提升 , 大兵团协同作战的能力也得到长足进步 。
尽管在针对斯摩棱斯克的进攻中苏军消耗了大量的弹药、油料 , 但到了11月中旬 , 苏联西方面军还是如期完成了进攻奥尔沙的战前准备 。
这时 , 战场局势对德军十分不利 。
索科罗夫斯基将自己4个集团军由北到南依次排开 , 最北边的是苏军近卫第10集团军 , 总兵力为3个步兵军和2个坦克旅 , 负责进攻德国第197、256步兵师和第78突击师下属第195、215团的防线;
下来是苏军第31集团军 , 总兵力为4个步兵军 , 1个坦克军、1个坦克旅和2个炮兵团 , 负责进攻德军第78突击师第35团、第25装甲掷弹兵师下属第35、119团的防线;
然后是苏联第5集团军 , 总兵力为2个步兵军 , 1个坦克旅和1个自行火炮团 , 负责进攻德军SS第1步兵旅、第18掷弹兵师第30、51团和第113步兵师第260团的防线;
最后是苏联第33集团军 , 总兵力为2个步兵军 , 3个坦克旅和1个自行火炮团 , 负责进攻德国第26步兵师的防线 。
虽然苏军有很多部队都处于未满编的状态 , 但在这种情况下 , 无论是哪支苏军部队在面对自己的敌人时都有兵力、火力上的绝对优势 , 而且都有足够的装甲部队进行支援 , 相比之下 , 海因里希的部队加起来也没多少坦克可以调动 。
11月14日 , 苏军开始进攻 。 在经过震天动地的火力准备以后 , 苏军四个集团军同时向德军发起进攻 , 声势之浩大 , 旷古未有 。
03、巨浪之下的顽石
面对苏军的进攻 , 海因里希并不是束手无策 , 只能呆着等死 。
作为一名在东线摸爬滚打多年的名将 , 虽然在兵力和火力上都处于劣势 , 但海因里希仍旧有两个优势可以利用 。
第一个优势就是奥尔沙地区独特的地形:
奥尔沙位于第聂伯河上游 , 本身就水网密布 , 糟糕的道路系统并不适合装甲集群的快速推进;
第二个优势则是海因里希自己对于苏军战术的熟稔:
自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开始 , 海因里希就一直在东线指挥部队和苏军作战 , 经过漫长的拉扯 , 海因里希对苏军的进攻方式十分熟悉 , 总能提前预测到苏军的进攻节奏 , 这给了他极大的帮助 。
就比如海因里希就曾告诉自己部下苏军的进攻规律:
“苏军通常一天进攻三次 , 早上9点钟 , 先是用重炮猛轰 , 然后发起第一波攻势 。 第二次在10-11点 , 第三次在(下午)2-3点 , 就像闹钟一样精准 。 ”
于是 , 在苏军进攻之前 , 海因里希就根据苏军的进攻特点 , 对自己部队在奥尔沙的防御阵地进行了许多调整 。
他命令部队仿照一战时期的先辈 , 同时在阵地上建设三道防御工事 , 兵力部署前轻后重 , 第一道防御工事仅仅用来观察敌军动向 , 主力部队则隐藏到第二、第三道防御工事当中 , 以此来避开苏军的优势火力 。
同时 , 海因里希还把手里仅有的炮兵力量集中起来 , 组织一个拥有380门火炮的炮群 , 能够随时向20公里以内的任何一点发射炮弹 , 这在随后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
04、血战奥尔沙
11月14日 , 在炮火准备结束以后 , 苏军步兵立刻在坦克的配合之下向德军阵地发起冲击——他们原本以为德军兵力不足的德军阵地已经被炮火击溃 , 但海因里希的部署让德军士兵躲开了大部分的炮轰 , 使得苏军炮火造成的损失极为有限 。
正因如此 , 当苏军靠近德军阵地时 , 他们立刻遭到德军士兵异常顽强的阻击 。
最北边的近卫第10集团军 , 刚刚前进了不到2.5公里 , 就遭遇到了德军第78突击师的猛烈反击 , 一时间伤亡惨重 , 被迫停止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