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朱熹:买东西为何不叫“买南北”,学生不解,10岁孩童一言道破


朱熹|朱熹:买东西为何不叫“买南北”,学生不解,10岁孩童一言道破
文章图片

朱熹|朱熹:买东西为何不叫“买南北”,学生不解,10岁孩童一言道破
文章图片

朱熹|朱熹:买东西为何不叫“买南北”,学生不解,10岁孩童一言道破
文章图片

【朱熹|朱熹:买东西为何不叫“买南北”,学生不解,10岁孩童一言道破】
引言

胜日寻芳泗水滨 , 无边光景一时新 。 等闲识得东风面 , 万紫千红总是春 。 ——《春日》
上古时期 , 先民还处于蒙昧状态 , 对这个世界了解不深 , 后来一代代的有学之士 , 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传给后人 , 使得每一代新生的人 , 先天就站在了比自己父辈更高的位置上 。 这批传授经验的人被我们称之为“师” , 正是在他们的传承之下 , 中华民族才诞生了如此辉煌的文明 。 进入了宋朝后 , 我国的文学史达到了一个巅峰 , 由此诞生出了很多的文豪 , 就比如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朱熹 。 下面就给大家带来他的一个故事 。

一、宋朝的出现
有一次朱熹在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 , 想到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 于是他就询问学生为什么“买东西”不叫做“买南北”?这个问题很多成人都无法回答 , 更何况是这群孩童 , 课堂上顿时鸦雀无声 , 后来有一位十岁的孩童 , 一言道破了其中的秘密 , 就连朱熹听完回答后 , 也非常满意 。 那大家知道这位孩童当初是怎么回答的?为什么一位孩童的回答 , 能让大文豪朱熹感到满意?这还要从宋朝时的文风开始说起 。
唐朝的风气属于文武并重 , 唐朝在覆灭后 , 就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 由于接连不断的战乱 , “武”彻底压过了“文” 。 当宋朝建立后 , 就开始着手改变此局面 , 随着科举制的不断加深 , 以及士大夫地位的提高 , 再加上又长期处于和平时期 , “文”又一次压过了“武” 。 所有的孩子都以学文为荣 , 很少有人愿意学武 。 这样既是好事也是坏事 , 好多是给宋朝奠定了极为深厚的文学基础 , 坏的是使得宋朝的军事力量很差 。
二、教导孩子
那时有一位士子叫做朱熹 , 他从小就无比聪慧 , 19岁那年就考取进士 , 而后出任了多个重要职位 。 到了晚年后 , 朱熹退休了 , 不过他也没有闲着 , 而是回到老家兴办教育 , 准备将家乡的文化水平提升一个档次 。 当家长们知道朱熹回来办学后 , 顿时无比欣喜 , 连忙将自己家的孩子送到学堂上读书 。 朱熹是一个很严肃的人 , 他的课堂风格也同样是这样 , 于是就诞生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
有一次上课的时候 , 一位妙龄女子提着一个竹篮从课堂外走过 , 顿时将学生们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去 , 他们纷纷向窗外看去 。 这让朱熹非常的生气 , 不过深谙孩童心理的他 , 并没有直接发火 , 而是使用了一种巧妙的方法 , 来教导孩子要学会听课 。 于是他敲了敲桌子 , 大家听到声音后 , 立刻回过神来 , 看着表情严肃的夫子 , 心中有些羞愧 , 觉得他要发火了 。 然而朱熹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 , 保持了正常的语气 , 用手一指那位女子 , 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这位女子要去做什么?
三、朱熹的提问?
听到朱熹的提问后 , 大家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 开始七嘴八舌的回答着问题 。 有的同学说女子是去上山采药 , 也有的说女子是提着篮子回家 。 但大部分同学都说她是去买东西 , 这样的回复正中朱熹的下怀 , 于是他就紧接着提出了下一个问题:你们都说的是“买东西” , 为什么不是“买南北”?这个问题一下就把大家给难住了 , 大家从小就说的是“买东西” , 从来没有思考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述 。
课堂上沉默了许久后 , 一位十岁的孩童举手示意 , 表示自己知道答案 。 朱熹眼前一亮 , 挥手示意他说出自己的答案 。 于是这位孩童说出了自己的答案 , 他的答案非常简单:东为木 , 西为金 , 南为火 , 北为水 , 女子提的是竹篮 , 那么就是“木” , 而竹篮不可能装得下火与水 , 只能装下“金” , 所以女子就是去“买东西”的 。 这个回答连朱熹都有些吃惊 , 于是他满意的点了点头 , 然后当众表扬了他 。 其实这个孩子的回答是错误的 , 但这么小的孩子就懂得五行之道 , 是非常难得的 , 所以他得到了表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