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崖子下面通江流( 二 )


黄崖子下面通江流】通江的第一所公立学校校长名叫孙守春 。 伪满洲国成立后 , 规定学校必须教授日语课 , 孙守春刚直不阿 , 拒不执行 。 日寇曾派兵去学校抓他 , 被师生掩护才得以逃走 。
陈雷、于天放、赵祥等抗联战士的足迹都印刻在这片土地上 。 拉哈岗上、呼兰河边 , 抗联的枪声曾在这里打响 。
3
通江这片热土还是一片文化厚土
1999年 , 几名热爱文学的通江小学教师萌生了成立呼兰河文学社的想法 。 很快 , 想法变为现实 。 呼兰河文学社成立后 , 出版了社刊《呼兰河文学》 , 发展社员50余名 。 有两名社员加入省作协 , 5名会员出版了小说、散文和诗集 。 望奎县还曾荣膺全国诗词之县美誉 , 通江这片文化热土功不可没 。
通江镇悠久的历史 , 给这块土地注入了文化的基因 。 据《望奎县志》记载 , 最早归扶余国 , 后归黑水靺鞨 。 在金代 , 被皇家看中 , 圈为猎场 。 后金时代 , 在通江镇生活的土著居民全部被迁走 , 这里成为索伦沁皇家围场 , 建有索伦沁城 。 索伦沁古城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 现在只留下南北长100余米 , 东西宽50多米的遗址 , 但金兀术点将台、万年蒿、黄崖子大锅撒金钱等传说依旧迷人 , 尤其是四格格的传说更让人对通江心驰神往 。
据《望奎县志》记载 , 有这样一个传说 , 金大安二年 , 即卫绍王继位第二年 , 卫绍王带领文武大臣来到索伦沁围场打猎 , 同行的还有他心爱的四格格 。 久居京城的四格格被索伦沁迷人的山野风光所陶醉 , 玩耍中与大队人马走散 。 中午 , 天气炎热 , 四格格见周围寂静无人 , 便脱衣跳入呼兰河 。 沐浴中 , 四格格不慎陷入深水区 。 正在生命垂危之际 , 一位青年拼死救下她 。
黄昏 , 残阳如血 。 呼兰河岸边 , 四格格与救他的青年一见钟情 , 依偎在柳树下 。 卫绍王带人赶到 , 勃然大怒 , 一剑刺死了这个青年 。 四格格含泪埋葬了心上人 , 并以死拒绝还京 , 为青年守墓 。 几年后 , 四格格也死在了青年的墓前 。
索伦沁围场草吟花泣 , 呼兰河水呜浪咽 。 几百年来 , 四格格的历史故事为通江增添了神秘美好的色彩 , 滔滔的呼兰河为爱情流淌出动人的传奇 。
4
黄崖子有两个名人
据史料记载 , 后金入关后 , 索伦沁皇家围场逐渐萧条 , 直到清光绪23年通肯段开垦解禁 , 由于这里水运发达 , 逐渐有了水陆码头 , 成为哈尔滨以北有名的交通枢纽 。 从此 , 黄崖子名声日隆 , 百业兴旺 。
1918年2月 , 浙江杭县人严兆霖任望奎县首届知事 , 任内主修了第一部《望奎县志》 。 其志记载了黄崖子当时的两个名人 , 以包揽诉讼而闻名遐迩的辛庭三和盲人老岳 。 只要他们两个人出面 , 没有打不赢的官司 。 故民间有谚云:“南街请来盲人老岳 , 北街请来辛庭三” 。 辛庭三当时在黄崖子有房产有田地有买卖 , 称得上富甲一方 。 他为人仗义 , 是个开明绅士 , 只要他出面 , 当地衙门老爷都得给点面子 。 现在 , 辛庭三的后人依然生活在通江这块土地上 , 其孙辛百合曾任通江镇政府农经站站长 。
盲人老岳大名不详 。 他虽不如辛庭三财大气粗 , 但家境也富足殷实 。 盲人老岳眼神不好 , 可天生口齿伶俐 , 能言善辩 , 又识文断字 , 所以他专门替人打官司 。 据说盲人老岳有个直系亲属在京城当官 , 加之他一张利嘴 , 所以 , 盲人老岳出面 , 官司准赢 。 传说他其貌不扬 , 叼个大烟袋 , 盘腿坐在大堂的地上 , 审案过程中 , 他微闭双眼 , 只听不说 , 直到烟瘾过足 , 案子接近尾声了 , 他把烟袋往鞋底磕了磕 , 烟灰散落之中 , 他据理力辩 , 说得头头是道 , 让断案大人瞠目结舌 , 争讼对方低头无语 。 盲人老岳装烟点火 , 自是气定神闲 , 胸有成竹 。
随着历史的发展 , 昔日繁华的通江商埠变成望奎县的一个乡镇 , 在党的领导下 , 通江镇的农业、乡镇企业、教育、卫生等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 经过几代人历经艰苦的努力和付出换来的 。
现在的通江镇在发展的浪潮中激流勇进 , 成为呼兰河畔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 黄崖子千年耸立 , 呼兰河日夜奔流 , 索伦沁围场万物和谐 。 在乡村振兴的宏图伟业之中 , 古老而又年轻的通江 , 不仅通向松花江 , 它的富庶、它的祥和、它的风采将通向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