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崖子下面通江流


黄崖子下面通江流
文章图片
呼兰河 。

黄崖子下面通江流
文章图片
通江镇古门楼 。
□于博吴果忱
拉哈岗 , 又名无影山 , 望奎县通江镇境内最高点 , 海拔165米 。 通江最低点是大泡口 , 海拔128米 。 通江镇清末属海伦府 , 1916年划归望奎设治局 , 属绥兰道 。 1936年 , 设通江埠区 , 改称通江村 。 1945年10月 , 设通江区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通江乡 。 1958年9月 , 改为通江人民公社 。 1984年5月 , 改为通江镇 。
通江 , 望奎县的一个乡镇 , 位于望奎县西南 , 南临北林区,西与青冈、兰西两县接壤 , 可谓“鸡鸣闻四县” 。 通江 , 旧名黄崖子 。 崖 , 音牙 , 旧读挨(二声),释义之一为山石或高地的陡立的侧面 。 黄崖子 , 是指历史上呼兰河水经常泛滥 , 拉哈岗受到河水一次次冲刷后 , 内部的黄土逐渐裸露出来 , 形成一处处陡峭的黄土悬崖 。
1
昔日繁华的通江镇
通江镇地理位置东高西低 , 东面和北面是高低起伏的丘陵地貌 , 西面是一望无垠的平原 。 呼兰河与通肯河在境内交汇 , 水草资源十分丰富 。 土地肥沃 , 适合种植各种作物 , 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
通江这个名字的来历据说是秦家大车店店主改的 , 他把黄崖子改称通江街 。 因为这个地方是和松花江相通的 , 在此上船就可以直达松花江 。
大车店 , 旧时旅店 , 不但有住宿功能 , 还可存车 , 有马棚马槽能喂马饲牛 。 秦家大车店 , 清末民初时 , 黄崖子有名的大车店 , 因店主姓秦而得名 。
通江之所以和松花江相通 , 皆因呼兰河 。 呼兰河在通江段的流向是由东向西的 , 到兰西县后改道向南 , 汇入松花江 。 呼兰河在通江流长26公里 , 自东至西有张殿甲屯、通江村、泡子沿屯等十多个村屯 。
据史料记载:清康熙21年(1682年) , 清政府为防止外敌南侵 , 在松花江沿岸至黑河爱辉建立一道防线 , 期间在通江地域设立运粮站 , 距通江码头一公里左右的黄崖子上面筑土城 , 设兵把守 。
1988年 , 运粮站古遗址考察 , 发现其城为不规则的长方形 , 东、南城墙已被河水冲刷殆尽 , 仅存北城墙140余米 , 西城墙11米多 , 残墙高30至50厘米不等 。 城内可见瓷片、陶片 , 地下挖掘出辽金铁铧1个 , 北宋时期“治平”铜钱一枚 。
据中华书局1993年出版的《望奎纪事》记载 , 清末民初 , 黄崖子是呼兰河岸边著名的城镇商埠 。 大车店、客栈、杂货铺、警察所、饭馆、中医堂、中药铺、酒坊、官学、烟馆、妓院 , 五行八作 , 三教九流 , 应有尽有 。 城东南有一个大型寺院——大同古寺 , 城北有关帝庙 , 城西北有娘娘庙 。 一条小铁道连着码头 , 火车隆隆 , 船舶呜呜 , 黄崖子热闹异常 , 繁华鼎盛 。
通江埠当年的水运码头十分繁华 。 水运下行西至兰西县、再行百里到呼兰 , 然后到哈尔滨;上行东去经张家船口走百里到庆安 , 再行百里到铁力 。 每天经过和停泊的机帆船、对子船不下百艘 。 从东山里(泛指小兴安岭)运木柴的木排到此卸货 。 木排非常壮观 , 用红松圆木钉成 , 上面有屋子、可住宿、可做饭 。 有的木排面积达到四五百平方米 , 一次可载运上百立方米的木材 。 有的船只在通江装运粮食、土特产等物资 , 运到哈尔滨 , 返航时从哈尔滨带回布匹、棉花、食盐、蜡烛等日用品 。
早时的呼兰河水面异常宽阔 , 最宽处可达千米 。 鱼类丰富 , 随便撒上一网 , 就可打鱼几十斤 , 尺长都为小鱼 。 所以 , 船上飘鱼香 , 岸上撒网忙 , 鱼窝棚在岸边星罗棋布 。 呼兰河不但畅通水陆 , 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福祉 , 黄崖子人家更是受益匪浅 。
2
抗联的枪声曾在这里打响
当时有名的土匪绺子有跨海、黑龙、占山等 。 “九一八”事变后 , 伪满洲国望奎县警察局剿匪的马巡队正副队长姜鹏飞、赵国恩带队到通江剿匪时就地哗变 , 由维持治安的警察变成扰乱治安的土匪 , 成为当时一件“奇闻轶事” , 令人咋舌 。
但是 , 厚重的通江这块热土更是一片英雄的土地 。
1984年的夏天 , 时任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省长的陈雷来到通江镇坤南前村 , 专程看望革命烈士梁广林的遗孀周广珍老人 。 1915年4月出生在坤南前村的梁广林24岁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 , 与陈雷成为并肩作战的战友 。 梁广林医术高超 , 又善于行走 , 据说他能夜行100多公里 , 在抗联十四支队担任交通员 , 多次出色完成艰巨任务 。 有一次 , 陈雷患病 , 梁广林将他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 1940年 , 十四支队在兰西与日伪军激战 , 梁广林击毙了4名日本侵略者后不幸中弹 , 壮烈牺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