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刘伯温:张良之才,魏征之心,辅佐朱元璋15年,最终酿成3大悲剧( 六 )


第一 , 刘基担任御史中丞 , 作为言官 , 本就是得罪人的差事 , 再加上刘基性格刚直 , 嫉恶如仇 , 因此得罪不少人 。 尤其是胡惟庸当权之后 , 因他麾下宵小众多 , 胡惟庸很快和刘基结下了梁子 。
第二 , 刘基本就是元朝旧臣 , 明朝初年 , 文臣武将对元朝旧臣都有打压之意 。
第三 , 上文也说过 , 刘基的骨子里有士大夫的思维 , 他和朱元璋麾下的淮西旧将思维本就不同 , 所以他始终无法融入“集体” , 因此刘基成了孤臣 。
洪武三年 , 朱元璋大封功臣 , 李善长、徐达等6人被封为公爵 , 汤和等28人被封为侯爵 。 而刘基却仅仅被封为“诚意伯” 。
众人常把刘基、李善长、徐达比作“汉初三杰”的张良、萧何和韩信 , 如今 , 李善长和徐达都位列公爵 , 刘基却没能封公 , 他不仅和公爵无缘 , 甚至都未被封侯 。
关于刘基被封为伯爵的疑团 , 很多人都分析过 , 笔者有自己的观点 , 笔者认为 , 朱元璋封爵 , 其实不仅仅是从功劳的维度 , 还有其他考量 。
第一 , 朱元璋要看“从龙时间” , 也就是说看“资历” 。 纵观六位公爵 , 不仅都立下大功 , 而且投奔朱元璋的时间都很早 , 而刘基是在朱元璋占领南京后才来的 。 这就好比建国初年 , 那些爬过雪山、走过草地的老红军拥有更高资历一样 。
第二 , 六位公爵 , 都是主动跟随朱元璋的 , 刘基却是先后两次才请来的 。 在封刘基的诏书 , 即《封刘基诚意伯诰》中 , 朱元璋写道:


朕提师江左 , 兵至括苍尔 , 基挺身来谒 , 于金陵归 。
注意 , 朱元璋说刘伯温是“挺身来谒 , 于金陵归” , 意思是 , 刘基是主动来投奔他的 。 上文已经分析过 , 刘基其实是被朱元璋请了两次才来的 。 朱元璋为何把刘基的“被动”改成“主动”呢?这是因为朱元璋自负 , 他本质上对刘基当年“端架子”的行为十分不满 。 同时 , 朱元璋变“被动”为“主动” , 也显得自己有面子 。
第三 , 朱元璋还要看功臣们的政治倾向 , 徐达、李善长、冯胜等人首先都是实打实的大功臣 , 其次 , 他们都是反元义士 。 而刘基不仅仅是在元朝三次为官 , 还曾帮元朝镇压方国珍的叛军 , 从这一点说 , 刘基仍然不能享受较高的爵位 。
所以说 , 尽管刘基为朱元璋立下大功 , 但从资历、是否主动加盟、政治倾向三方面来看 , 刘基在洪武大帝心目中 , 显得太不完美 。 遇上吹毛求疵的朱元璋 , 是刘基的一大悲剧 。
倘若刘基能像张良一样看透仕途 , 退隐山林 , 他定当成为佳话 , 但是 , 在刘基心目中 , 他仍然有对仕途的留恋 , 这是刘基的第二大悲剧 。
笔者没有贬低刘基的意思 , 刘基留恋仕途 , 这本是士大夫的追求 , 不可厚非 。
如果说 , 前两大悲剧尚且能保全刘基的话 , 那么 , 刘基面临的第三大悲剧 , 则彻底将他打入鬼门关 。
《明史·刘基传》记载:

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 , 挟前憾 , 使吏讦基 , 谓谈洋地有王气 , 基图为墓 , 民弗与 , 则请立巡检逐民 。 帝虽不罪基 , 然颇为所动 , 遂夺基禄 。 基惧入谢 , 乃留京 , 不敢归 。
洪武八年 , 刘基打算告老还乡 , 此前 , 刘基曾对朱元璋说 , 瓯越之间有一块空地叫谈洋 。 这件事被刘基的死敌胡惟庸知道后 , 胡惟庸便对朱元璋进谗 , 说谈洋之地有王气 , 而刘基打算将这个地方作为自己的墓地 。 朱元璋听完后 , 表面上不为所动 , 但内心却开始猜忌刘基 , 随后他褫夺了刘基的俸禄 。 刘基害怕 , 待在京城 , 不敢脱离朱元璋的视线 。
不久后 , 朱元璋派胡惟庸带着御医去给刘基看病开药 , 刘基吃完太医的药后 , 顿时觉得腹中不适 , 痛苦不已 , 不久后便去世了 。
这件事不简单 , 首先 , 朱元璋早知胡惟庸和刘基有隙 , 为何还故意派胡惟庸上门看望?
其次 , 胡惟庸不仅上门看望 , 还故意还带着太医开了药给刘基 , 他难道不知道避嫌?
最后 , 刘基吃完太医的药后 , 病情随即加重 , 十分痛苦 。
一连串的逻辑 , 能看出刘基之死有蹊跷 。 太医、胡惟庸疑惑是朱元璋 , 都钱丽娜其中 , 未尽之言 , 细思极恐 。
对于刘基 , 笔者是推崇和惋惜的 , 首先 , 刘基是一位功臣 , 他为明朝立下了不世之功 。 其次 , 刘基是一位儒生 , 他虽然有经天纬地之才 , 但骨子里还是忠义仁善的 。 最后 , 刘基是一个悲剧 , 他的悲剧 , 有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