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这个和尚不简单,明朝皇室后代却出家为僧,一生顺应本心
文章图片
物道君语:
寻古不泥古的理想 , 是以退为进的智慧 。
/
〈人是物非的回忆〉
十年前 , 初游扬州瘦西湖 , 伴阳春三月 , 恰是观赏时 。
游园揽境依凭的是兴致 , 相比之下探索中的发现更让我欣喜 。
瘦西湖“瘦”得妥当 , 与已历数次的西湖迥异 。 江南一向柔美 , 瘦西湖更是细腻的让人亲切 , 不宽的河道上游船慢曳 , 岸边丛柳精神 , 杨柳细腰也是扬州风情 。
沿“半塘”而下 , 不经意进入一座学校 , 忽觉是词曲大家任半塘主处 , 原是扬州师院 。
长架上紫藤正张扬 , 一阵清香氤氲 , 淡紫色瀑布给人唯美浪漫的超现实感觉 , 我找个位置坐了下来 , 细细打量 。 发现一个石础置在路边 , 与周围红砖教学楼十分不搭调 , 饱经风霜的老物让我提起兴趣 , 这种古代放在房柱下的基石 , 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文章图片
▲石涛溪桥野色
明朝 , 瘦西湖畔 , 始建一座寺庙 , 名曰隆庆寺 , 1645年史可法抵抗清军围城 , 入夜扬州城破 , 寺庙亦遭屠戮 , 它起起伏伏一直到太平天国时期彻底衰败 , 这块柱础就是当初隆庆寺的遗物 。
对我来说 , 隆庆寺让我想起一个画家——石涛——让我没法界定画风的人 。 习画观画 , 通过风格猜作者当作一种游戏 , 多少能看出个派别年代 。 唯石涛太过丰富 , 他似乎什么类别都画 , 画界就是他徜徉的乐园 , 在不断尝试和砥砺 。
石涛 , 原名朱若极 , 南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 。 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 。 他不啻是位杰出的画家 , 还是绘画实践的弄潮儿 。 他的一生颠沛流离 , 漂泊不定 , 直到终老扬州 , 葬于蜀冈隆庆寺后平山堂边的万松岭畔 。
文章图片
▲石涛荒亭寻幽(局部)
独特的身份使他历尽人间沧桑 , 郁郁不得志的同时又一直尊崇自我 , 顺应着充满了纠结感的人生 。 作为明朝的遗孤 , 甲申国难的到来使得国家破碎社稷尽失 , 痛苦伴随了他的一生 , 恰是如此际遇 , 使之成为一代大家 。 这是他对时代中自我的最后呐喊 。
明末四僧 , 若说最自我的莫属石涛 , 相比与另三位 , 他更加独立、反叛 , 但实际做法却保守得很 , 看上去似乎矛盾 , 实际上石涛做出了最顺应自己内心的选择 。
“古人未立法之前 , 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既立法之后 , 便不容今人出古法 。 千百年来 , 遂使今之人不能出一头地也 。 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 , 宜其不能出一头地也 。 ”这是他对自我理想最准确的评价 。
文章图片
▲石涛洞庭放棹
〈风雨漂泊的无奈〉
明亡时朱若极仅四岁 , 对一个孩子而言 , 国家情怀民族大义的切肤之痛是缥缈虚无的 。 其父朱亨嘉企图自称监国失败 , 被唐王朱聿键处死 。 他被宦官救出 , 由桂林逃往全州 , 不得已于湘山寺削发出家 , 改名石涛 。 康熙初年到了松江 , 拜师旅庵本月 , 奠定了“谓余八极游方宽 , 局促一卷隘还陋 。 ”的自我本心思想 。
文章图片
▲石涛对牛弹琴图(局部)
文章图片
▲石涛寒山石径图
满清的追索 , 同室的追杀 , 石涛已然有看透凡尘的那份释然 。 眼见得社会稳定 , 反清复明已然成为泡影 , 除了避世别无选择 , 皇族到平民的落差 , 不得不谨小慎微 , 逆境中的石涛决定成为识时务者 , 去触碰或能可及之物 。 称其“自我”也是如此 , 去坦然接受现实 。
长居黄山 , 与文人来往甚密 。 画风为之一变 , 不再对古人亦步亦趋 , 开始自我修为的凝练 , 他认为学谁也不如学自己 , 宗法自我 。 而他的法来源于对于天地间的“识”与“受” 。 他在《黄山图》上题:“黄山是我师 , 我师黄山友 。 心期万类中 , 黄峰无不有 。 ”石涛已习惯走山路 , 沿路都在观察探微着 , 他时常静坐在一块大石上 , 慢观一棵黄山奇松 。
文章图片
▲石涛松荫研读图
他喜欢在树干上画满圈圈 , 这种单一的皴法甚至有点强迫症 , 好在墨色层次有序 , 是玩世不恭还是信手拈来 , 都在顺着感觉嬉戏 。
- 这个屎盆子,凭什么扣在文官头上?
- 轮船上英国贵妇讥笑:这个清国乡巴佬!旁人提醒:他是海军副司令
- 这个土匪比较惨:被民团打,被朋友坑,老婆连5万救命钱都不给
- 这个岛屿被称“南海明珠”,邻国非法占据四十年
- 复制粘贴的亲子照,让人调侃:“这个孩子丢不了”
- 女孩子颜值几岁才“定型”?过来人:这个年纪后,丑或美就不变了
- 这个皇帝制定了一条残忍法令,男性乐开了花,女性却苦不堪言
- 《资治通鉴》里的这个连环局,可谓精彩,滴水不漏
- 《红楼梦》|有多少人和晴雯一样,看错了林红玉?这个丫头不简单
- 二战哪国输的最惨?不是日本,这个国家男性基本被打光了,街上全是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