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太监和宫女勾结?无儿女,出宫只有一条路
清朝皇宫里承担粗重杂活的人员有两类 , 一类是宫女 , 一类是太监 。 宫女均为旗人 , 13岁左右入宫 , 一般25岁之前就出宫 , 回到民间过正常生活 。 太监就不一样了 , 他们是无固定期限服役 , 等到年纪大了 , 失去了劳作能力 , 就被赶出宫去 。
文章图片
太监出宫以后 , 到哪里安度晚年呢?他们身体残缺 , 不能娶妻生子 , 靠子女养活显然不可能了 。
【清朝太监和宫女勾结?无儿女,出宫只有一条路】就算回老家 , 也变得十分困难 。 太监均出身贫寒 , 少小离乡 , 几十年被困深宫 , 久与三亲六故失去联系 , 哪里还有自己的家呢?况且做太监被视为丢人的事 , 家族往往不愿意接纳他们 。 他们死了 , 会被拒绝埋进祖坟 。
如果混成像李莲英、小德张(张兰德)那样的大太监 , 自然用不着担心养老问题 。 他们在宫里捞取了大笔银两 , 还经营着多种买卖 , 从来不缺钱;在北京城内建有自己的公馆 , 富丽堂皇如同王府 , 成群结队的干儿子、干女儿以及徒子徒孙围绕在他们身边 , 晚年过着养尊处优、锦衣玉食的奢华生活 。
文章图片
但是这样的人毕竟凤毛麟角 , 为数众多的太监都会遭遇养老困境 , 怎么办呢?他们会选择到寺庙、道观苟延残喘 , 也只有此类方外世界有接纳他们的胸怀 。
出宫的太监联手成立互助组织 , 叫养老义会 , 算是抱团养老 。 养老义会通过捐助资财的方式 , 与寺观建立紧密联系 , 从而获得太监退休后进内养老的机会 。
另外 , 养老义会也出资买地 , 自建寺观作为太监们的栖身之所 。 以上两类寺观 , 均被称为“太监庙” 。 据统计 , 晚清时期 , 北京城内外的太监庙有26座 。
有一家较有影响的养老义会于1761年在万寿兴隆寺设立 。 该会的缘起与功用是:“因行僧宽素与内监官宦接交 , 每见老景衰病之秋 , 其困苦颠连而无所告 。 今有同志乐善者 , 愿与行僧结一善缘 , 就依本寺 , 建立养老义会 。 每人各出三十金 , 交纳常住 , 以作功德事 。 ”
清朝太监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就开始为养老做准备了 。
首先 , 他们要积累财产 。 养老会、寺观 , 可不是说句话就能进去的 , 人家凭什么给你养老啊?你要贡献财产!数十乃至上百两白银 , 那是最起码的门槛 , 贡献了财产才能给你养老送终 。 年轻时积累点钱或买点房产、田地 , 将来捐给养老义会和寺观 , 出宫以后便能安身 。
比如慈禧太后身边的大太监崔玉贵 , 向立马关帝庙捐地680亩 , 1908年退休后就寄居庙里 , 并在此终老 。 另据李光《清季的太监》一文记录 , 太监赵荣升 , 青年时期花费3000多两白银 , 在北京置房21间;边树楠入宫为监数十年 , 每月工资只有3两 , 也省吃俭用在北京蓝靛厂买房6间 。
文章图片
如若不然 , 晚景必然凄凉 。 少数贫穷的太监没有攒下钱来 , 无法加入养老义会 , 只能流落街头 , 以乞讨为生 , 直到冻饿而死 。
其次 , 太监要趁早到寺观里拜和尚、道士为师 , 捐资修庙 , 这样出宫以后即可无缝衔接 , 老有所养 。 这方面最优秀的代表 , 就是慈禧太后早年间宠信的太监刘多生 。
1871年 , 已经做到慈禧太后的二总管的刘多生拜白云观方丈耕云为师 。 随后 , 他筹措资金 , 在白云观传戒三次 , 受戒者多为太监;购买昌平良田15顷 , 作为白云观长年香火费用 。 他出宫以后 , 不仅进入白云观养老 , 而且成为第二十代方丈 , 创立了全真龙门派分支霍山派 , 从此太监信奉道教也有了宗派 。
刘多生还自捐、募捐白银数十万两 , 为太监修、建寺观20座 , 购置田地2600多亩 , 可谓心怀慈悲 , 自渡且渡人 。
太监是下贱之人 , 备受社会和家族的歧视 。 在皇宫服役数十年 , 临老也得不到主子的眷顾 。 他们不得不在青年时期就积蓄资财 , 买房置地、拜师做徒 , 以备晚年不至于没着没落 。 找到了栖身的处所 , 管吃管住 , 生病有人照顾 , 死后有棺 , 葬于公地 , 方可了却残生 。
- 溥仪|清朝灭亡了109年,为何还有人在守皇陵?是谁给他们发工资?
- 跟犹太人学做生意:想赚钱,就多和一种人打交道,多赚一种人的钱
- 清朝巨人詹世钗,身高达3.19米,娶英国妻子,子女过得怎样
- 《大秦赋》不止演员像兵马俑,道具也和博物馆里摆的一样一样……
- 抗日第267期:广东,被日军抓住的六指兵,妇儿和婴儿
- 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曾向洋人借款,他们为何专门借那种利息高的
- 汉朝公主去波斯和亲路上意外怀孕,索性就地建国,如今成中国领土
- 宋代太学管理:为统治者培养出大批官员和学者,给后代以很大影响
- 明朝最后的战神,打得顺治帝想和他平分天下,名字听着很耳熟
- 清朝为什么要把澳门主权划归葡萄牙?澳门的地理位置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