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七年的《奇葩说》为什么热度还能这么高?

由爱奇艺、米未传媒联合出品的辩论综艺《奇葩说》,在走到第七年时又创造了热度高峰。
比如其中一期辩题——“下班后收到工作消息该不该回”在微博上的话题阅读量达到4.7亿,参与讨论数量达到4.5万条——这个数据如果放在《奇葩说》第六季中,辩题热度排名第二,但是在本季辩题中,热度排名甚至没能挤进Top 5。
要说第七季的最大亮点,莫过于新导师刘擎了。尽管被吐槽辩题越来越缺乏营养,豆瓣评分也持续下降——最新一季为7.0分,但作为哲学教授的刘擎与老导师——经济学教授薛兆丰从各自专业学术背景出发,不断发生的那些观点交锋可以说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拉升了这季的好感度和评价。

做了七年的《奇葩说》为什么热度还能这么高?
文章插图
从节目内容创意上,《奇葩说》并没有简单粗暴地选择靠低廉的搞笑或者偶像堆砌来赚取流量。它用来保持节目热度的方法,是不断寻找与年轻观众息息相关的热点命题,从年轻人的视角展开深入而自由的讨论,允许不同的声音同台对话——过去几年它之所以一直未遇到同类型综艺的竞争,原因大概就在这里了。
不过要维持节目热度,可能比做一档新节目更不容易。《奇葩说》在办到第四季时也一度遇到瓶颈,数据显示,观众对节目的热情也正在下降。
于是在第五季开头,《奇葩说》上线了一个先导片,在片中,“奇葩说”变成一个重症患者,医生犀利地总结出节目“IP老化”“抱团”等各类病情,让他正视现状,建议放弃治疗,以妈妈形象出现的爱奇艺也做好了放弃他的打算:“你的两个弟弟,偶练和嘻哈也都长大了,他们也能照顾妈,再说了,妈现在也上市了。”

做了七年的《奇葩说》为什么热度还能这么高?
文章插图
用这段宣传片作为自嘲开场,《奇葩说》尝试从头到尾大换血。
首先是导师阵容上的调整。过去,导师的邀请标准主要突出“能讲”两个字。已持续了四季的铁三角“马晓康”组合——马东、高晓松和蔡康永,以及曾先后登场的得到创始人罗振宇、主持人金星、何炅,个个是说话高手。

做了七年的《奇葩说》为什么热度还能这么高?
文章插图
第五季邀请了脱口秀综艺明星李诞,但更大的惊喜,是经济学教授薛兆丰入局。在此后三季中,薛兆丰成为了常驻导师,马东对他的角色定位是导师当中的“学术担当”,创作团队认为,《奇葩说》应该传达出更大的信息量,以及信息的价值和深度。
从结果看,薛兆丰不仅为辩题带来了全新的思维角度,在节目综艺效果上,一位表情严肃、略古板、一张口全是一本正经的经济学理论用语的教授被放在一档综艺节目中,这种反差感令他更容易建立自己的“台风”,制造出不一样的笑点。

做了七年的《奇葩说》为什么热度还能这么高?
文章插图
而作为一档以辩论起家的节目,引入一位哲学家做导师,看起来应该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第七季的新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的哲学教授刘擎就是马东推荐给节目组的。
据说,在前期与导师沟通的过程中,节目组已经发现刘擎与薛兆丰对同一辩题的态度大部分都是意见相左的,所属不同学科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录制前,节目组还特意减少了刘擎和薛兆丰之间的沟通机会,为的就是在录制环节能够保留住最真实的冲突感。而两位学者之间的battle,必定有助于提升整场辩论的信息深度。
最经典的一幕就是节目组为两位导师量身设计了的一道辩题——“哲学与经济哪个专业更容易找对象”,并要求二人临时交换学术身份,站在对方立场发表支持性观点。结果,两位导师的“相互赞美”始终表现出话里有话,创造了很多笑点,令交锋过程娱乐感十足。

做了七年的《奇葩说》为什么热度还能这么高?
文章插图
正如其明星辩手陈铭所说,《奇葩说》呈现出的辩论场面,在某种意义上是复刻了先秦诸子百家和古希腊苏格拉底时代的辩论场——它提供了一个直白赤裸的环境,让那些高度“攻击性”的语言有了一个非常合理的背景色,这种对抗性的话语体系反而能够激发出很多深刻和别致的观点。
除了导师和观点要保持新鲜度,更大的压力来自于选手。《奇葩说》录至第三季、第四季时已经陷入选手面孔老化的危机。
从第五季开始,节目组有意控制老奇葩的比例,同时不断挖掘更年轻的面貌。线下海选是他们能想到的办法,第七季的“千人奇葩捞”环节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海选。任何人都可以直接报名参加线下海选,然后又经过BBKING及老奇葩担任“门神”以及导师面试这两轮筛选,从上千名选手中选出44名辩手,进入《奇葩说》正式比赛环节的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