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于禁投降不但挽救了曹仁,还加速了关羽败亡,却为何背上千古骂名

关羽|于禁投降不但挽救了曹仁,还加速了关羽败亡,却为何背上千古骂名】熟悉三国的都知道 , 于禁和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五人并称"五子良将" 。 陈寿在《三国志》中将这五人列传合为一传 , 并评价道:"太祖建兹武功 , 而时之良将 , 五子为先 。 于禁最号毅重 , 然弗克其终 。 "最后这句话也就是说 , "五子良将"中于禁最为坚毅稳重 , 可惜不能坚守到最后 。 但也有人认为于禁的投降 , 加速了关羽的败亡 , 而且挽救了曹仁 , 可以称得上是功臣了 。 那么于禁真的算是功臣吗?

关羽|于禁投降不但挽救了曹仁,还加速了关羽败亡,却为何背上千古骂名
文章图片
当时 , 关羽围攻襄阳和樊城的时候 , 曹操派遣于禁带领大军支援曹仁 , 于禁的军队人数非常多 , 曹操对于禁也十分的信赖 , 如果没有意外情况发生 , 在于禁率领大军到达樊城后 , 关羽就应该带领军队撤退了 。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 , 于禁在樊城一带遇到了大雨天气 , 于禁的军队又没有船只 , 最终关羽全歼了于禁大军 , 于禁也向关羽投降 。 听到于禁投降的消息 , 曹操几乎被气的晕过去 , 曹操对着旁边的人说:"吾知禁三十年 , 何意临危处难 , 反不如庞德邪!"

关羽|于禁投降不但挽救了曹仁,还加速了关羽败亡,却为何背上千古骂名
文章图片
那么"于禁投降 , 加速了关羽的败亡"这种说法是怎么来的呢?其实这是因为在《华阳国志》中曾记载道:"魏王遣左将军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 , 汉水暴长 , 皆为羽所获 。 "而且据《三国志·于禁传》所记:"会孙权禽羽 , 获其众 , 禁复在吴 。 "可见当时的七军三万人 , 虽然部分在作战和水淹中死去 , 但大部分的还是给关羽俘获了 。 在《三国志·吕蒙传》中还记载道:"魏使于禁救樊 , 羽尽禽禁等 , 人马数万 , 讬以粮乏 , 擅取湘关米 。 权闻之 , 遂行 , 先遣蒙在前 。 "

关羽|于禁投降不但挽救了曹仁,还加速了关羽败亡,却为何背上千古骂名
文章图片
正是此事就成了孙权出兵攻打荆州的借口 , 也就是说 , 当时关羽擒住了于禁三万大军没杀 , 因此导致粮食困乏 , 于是擅自去取了吴蜀边界的粮米充作军粮 , 给了孙权出兵借口 , 奇袭南郡 , 至此关羽腹背受敌 , 力战失败后被擒杀 , 荆州被夺 。 因此 , "擅取湘关大米"正是孙权出兵的导火索 , 按照这个逻辑来看的话 , 可以说于禁的投降确实加速了关羽的失败 , 甚至可以颁个"最佳卧薪尝胆"奖给他了 , 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关羽|于禁投降不但挽救了曹仁,还加速了关羽败亡,却为何背上千古骂名
文章图片
首先 , 关羽失败的原因有很多 , 刚愎自傲的性格才是他失败的最大原因 。 关羽自认文韬武略无一不精 , 认为天下武将没有人能和自己匹敌 。 而且关羽轻视文人 , 认为文人手无缚鸡之力 , 到了战场上不如普通的兵勇 , 导致糜芳和傅士仁叛变降吴 。 再者 , 吕蒙入荆州后煽动民心 , 让百姓在家门口留家书 , 动摇关羽军的士气 , 导致关羽败走时士兵溃逃回乡 , 仅有数十人跟随关羽、关平 。 吕蒙大部队压上来后 , 父子二人力竭才被俘虏 。

关羽|于禁投降不但挽救了曹仁,还加速了关羽败亡,却为何背上千古骂名
文章图片
关羽失败的真正原因 , 就在于轻视东吴 , 关羽水淹七军生擒于禁虽然威震中原 , 但是在战乱时期哪方诸侯会因为名声而退却或者坐以待毙 。 关羽轻视东吴是认为江东一切大权都掌握在文人手中 , 实在不值得一提 , 这种思维才是加快关羽失败的原因 。 也就是说 , 就算于禁没有投降 , 关羽一样会失败 , 只不过败的没这么快罢了 。

关羽|于禁投降不但挽救了曹仁,还加速了关羽败亡,却为何背上千古骂名
文章图片
总的来说 , 如果综合于禁一生的贡献 , 说他是曹魏的功臣毫不为过 , 而且是名列前茅的 , 甚至不输于张辽等人 。 但单从樊城之战考虑 , 从他投降的那一刻 , 就已经不能算是功臣了 , 虽然此战的失败并不是于禁一个人的锅 , 但"文臣死谏 , 武将死战"在那个年代是天经地义的事 , 虽不至于力战而死 , 但既然选择了苟活 , 就没必要再纠结功过是非了 。

关羽|于禁投降不但挽救了曹仁,还加速了关羽败亡,却为何背上千古骂名
文章图片
正是此事就成了孙权出兵攻打荆州的借口 , 也就是说 , 当时关羽擒住了于禁三万大军没杀 , 因此导致粮食困乏 , 于是擅自去取了吴蜀边界的粮米充作军粮 , 给了孙权出兵借口 , 奇袭南郡 , 至此关羽腹背受敌 , 力战失败后被擒杀 , 荆州被夺 。 因此 , "擅取湘关大米"正是孙权出兵的导火索 , 按照这个逻辑来看的话 , 可以说于禁的投降确实加速了关羽的失败 , 甚至可以颁个"最佳卧薪尝胆"奖给他了 , 可事实真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