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公开讨论“肿瘤治疗”有助于科学规范治疗

5月5日消息 , 日前在知乎上爆料“肿瘤治疗黑幕”的张煜医生再次通过知乎发表文章 , 称希望卫健委给予机会让他和专家团对陆巍医生事件进行辩论 。 文章称 , “卫健委的调查结果就如同当头棒喝 , 明确的告诉我和所有人:陆巍医生对患者的诊疗原则基本没有问题 , 有的只是小错 。 我真的很失望 , 也有愤怒和担忧 , 因为这不是一件小事 , 这是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 。 ”(5月5日 正观新闻)
距离“肿瘤治疗人财两空 , 很多源于医生肆意妄为”的公开爆料 , 已经过去了半个多月 。 张煜此时再度发声 , 希望公开辩论 , 显然是对卫健委“治疗原则基本符合规范”的初步结论不满 , 希望当事医生可以被惩处 , 更期待肿瘤治疗领域的乱象可以得到彻底整治 。
此事之所以有极高的社会关注度 , 不仅因为“人财两空”的确在肿瘤治疗中十分常见——并非是由主观错误造成 , 更因为爆料者张煜的身份特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内科医生 。 数据显示 , 我国每年新增癌症患者近450万人 , 每名病人都花费不菲 , 他们的治疗是否规范有效 , 显然具有相当的讨论意义 。 当专业领域遭遇专业人士的质疑 , 公众当然期待权威的回应 , 澄清误解 , 达成共识 , 从而对治疗行为更有安全感和信任感 。 而这 , 对于医患双方更好地合作、缓解医患矛盾都十分必要 。 因此 , 公开讨论既有利于回应各方关切 , 也是一次难得的医疗科普的机会 。
具体而言 , 张煜医生的反映主要有两点:个别医生肆意妄为 , 部分患者人财两空 。 先看前者 , 主要是指个别医生出于个人私利而非病患需要 , 不遵循医疗指南上的要求 , 给患者提供了超适应证或超指南的治疗 。 细究起来 , 一个是动机 , 一个是具体做法 。 从医疗行为中吃回扣当然是明令禁止的行为 , 但同时也不能排除一种可能 , 即医生的治疗方案的确更有利于患者 , 医生只是“顺便”吃了回扣 。 因此 , 对于者两方面的调查应同时进行 , 不能作为一方否定另外一方的证据 。 利益输送嫌疑有赖于监管部门的调查 , 超指南治疗才是更值得关注的普遍问题——医生创新治疗手段的边界在哪里?
有专家表示 , 很多指南和标准更新速度缓慢 , 已经不太能够跟上医学发展的速度 , 而病患的个体差异也让治疗方法应当多样化 。 此言不假 , 无论是中医的辨证施治 , 还是西医的对症治疗 , 都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绝不能死板教条 。 不过 , 从医学伦理和专业角度而言 , 即使是出于善意的自由裁量权 , 也不应没有界限 , 否则与肆意妄为就没了区别 。 有专业人士就表示 , 超适应证治疗也有底线 , 譬如国外已经批准 , 只是国内还没批;哪里都没有批 , 但该药品的大型临床三期已经结束 , 效果理想 , 正在等待获批上市 。 其潜台词非常明显:哪怕是出于“救命等不及”的考量 , 也至少应有合理的科学依据 , 而不能大胆到随心所欲的地步 。 可见 , 创新治疗手段的边界在何处 , 是否有独立的专业机构监管 , 比具体医生有无拿回扣更值得关注 。
至于人财两空 , 更需要辩证看待 。 癌症尤其是晚期癌症的治愈率低 , 是公众都知晓的常识 , 所以对于人财两空的结果 , 绝大多数病患家属都能接受 , 也不会因此而指责医生谋财害命 。 同时 , 不同家庭的经济条件存在差异 , 对于只能延长几个月生存期的昂贵药物 , 有些家庭求之不得 , 而有的家庭却觉得“不值” 。 可见 , 对于“值不值”的看法因人而异 , 前提是是否与病患家属进行了充分的沟通 , 以及有没有故意绕开疗效确切但只是便宜的药物 , 非要从病患身上牟利 。
【治疗|公开讨论“肿瘤治疗”有助于科学规范治疗】人们惧怕患者成为医生牟利的工具 , 同时也担心过于教条会导致一些医生畏手畏脚 , 无法让患者在创新治疗中受益;有罪推定会成为医患纠纷的导火索 , 无限制地信任也容易滋生乱象 。 凡此种种 , 需要有关部门的深入调查 , 也需要公开广泛的讨论 , 让医学界、监管部门和患者能够尽可能达成更多共识 , 从而对肿瘤治疗领域进行科学地规范 。 (正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