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留守家庭父母如何带孩子积极成长

【儿童|留守家庭父母如何带孩子积极成长】【专家视角】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 , 农村的非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共同生活 , 包括共进晚餐、共同赶庙会和游戏玩耍、家庭看电视上网、共同务农和家务活动等家庭常规生活 , 以及通过亲子交谈进行情感交流和养育 , 对留守儿童家庭而言是结构性缺失的 。 欣慰的是 , 在留守儿童家庭 , 时空的分割造成的结构性缺失 , 可以通过亲代在位(指父母在孩子心里的位置)的心理建构得到结构性补偿和替代 。
亲代在位虽然存在于每一个留守儿童家庭的亲子关系中 , 但却有强弱的明显区别 。 根据研究 , 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中 , 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儿童对父母依恋感和共享理解的不断增强 , 应该贯穿于亲子关系的全过程和全方位 。 此外 , 以下因素可以显著增强留守儿童心理的亲代在位 , 促进他们积极向上成长 。
一是父母尽可能增加积极陪伴孩子的时间 , 提高亲子沟通交流的质量 。 外出打工的父母 , 精神和生活压力大 , 家庭教育的时间约束是突出的问题 。 亲代在位解释框架告诉我们 , 父母挤出时间与孩子交流是增强亲代在位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 尽可能多的、紧密的亲子接触 , 情感投入的、积极的(不是消极应付的)、长期而持续的亲子互动 , 才能产生、维持和增强亲子之间的依恋感和家庭凝聚力 , 形成儿童健康发育的环境 。 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家与孩子的相处时间很少 , 更需要珍惜回家后陪伴孩子的时间 , 更需要利用定期和不定期电话交流的有限时间 , 进行不间断的情感交流 。 经济和家庭其他条件允许时 , 父母双方中留下一方 , 尤其是留下母亲在家陪伴养育孩子 , 有利于儿童成长 , 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历史进程中“父亲外出赚钱母亲在家持家”的通行做法 。
二是留守儿童父母积极的人生态度、做事的认真程度、表现出来的工作责任心 , 对留守儿童的亲代在位具有显著的增强效应 , 从而为儿童的成长提供正向动力和榜样 。 研究显示 , 父母把握外出工作和陪伴孩子的平衡性很重要 , 如果离开孩子外出认真工作 , 也会与子女成长有很多正相关的结果 , 如表现出良好的自尊、更好的学业成绩、更积极的家庭和同伴关系等 。 外出打工父母注意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 学习新知识 , 表现出用新的见识和视野看问题 , 也能显著提升其在儿童心中的形象 。
三是权威型养育方式 , 提升亲代在位的品质 , 促进留守儿童更好成长 。 研究表明 , “温暖关爱+引导控制+对行为和成就的中度以上教育期望”的权威型养育方式 , 不但是跨越文化差异 , 也是跨越社会阶层的最有效家庭教养方式 。 留守儿童父母采取这个模式的教养原则 , 实施家庭教育最为有效 , 也更有利于增进亲子关系 , 提升亲代在位的品质 。
四是做好儿童养育的委托工作 , 保持与学校的良好沟通联系 。 儿童在校学习 , 从父母角度可以理解为延伸自己对孩子的成长陪伴 , 将儿童成长代理人的责任部分委托给学校 。 家校沟通合作 , 是家长为孩子选择和提供家庭外社会经历的日常首要任务 , 是家庭内和家庭外教养资源互补的关键环节之一 。 留守儿童的父母注重与学校和老师保持沟通联系 , 及时发现孩子的个性特点、成长优势和出现的成长问题 , 并与学校和老师互动合作 , 比学校和家庭各自发现和解决问题 , 更能有效地促进留守儿童的成长 。 父母在为学校提供服务的过程中 , 在同学和老师面前的良好表现 , 也有助于提升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 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
国内在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初期 , 发现留守儿童种种负面问题 , 其实是与亲代在位的程度和变化相关的 。 我们的初步观察表明 , 一些留守儿童之所以对于亲代在位感受程度较低 , 除了父母和儿童的情感个性因素外 , 还与家庭的阶层和贫困特性可能存在重要关联 。 亲代在位感比较弱的留守儿童 , 多是家庭特别贫困 , 父母(特别是母亲)对生活感到无奈甚至绝望 , 极端情况下抛弃家庭和孩子 , 从而引发儿童亲代在位体验的稀释甚至消解 , 外在表现为孩子自暴自弃 。 父母文化较低 , 履行父母职责的能力低下 , 父母在留守儿童心目中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留守儿童身上背负的种种负面问题 , 并不单纯是家庭时空分割的问题 , 而是家庭时空分割与阶层、贫困特性纠缠在一起所带来的父母之间、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心理和行为的冲突 , 导致亲代在位感受程度的弱化 , 并对留守儿童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 这也提示我们 , 拓展到社会阶层和贫困问题的层面讨论留守儿童的亲代在位 , 是研究逻辑的必然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