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声威碾压朝野的开始:王守澄与唐敬宗的夭亡( 四 )


本来地位相等的神策军另一中尉梁守谦也让出职权退休养老 , 王守澄一人独揽左右神策军 。 历来都认为文宗的内心希望改变穆宗、敬宗以来的懈怠 , 比较想要振作恢复宪宗时的局面 , 想方设法要摆脱宦官控制 , 可王守澄几乎一手遮天 , 很长时间他毫无办法 。 直到想到借助李训与郑注 , 为文宗谋划渐渐去除忠心王守澄的一批人员 , 如韦元素、杨承和等 。 但是 , 对于李训、郑注改换阵营 , 想要帮助文宗的动机 , 多年来研究唐史的都各有说法 , 使得甘露事件的来龙去脉显得非常复杂 。
不过 , 文宗为人的急功近利和识人不明则基本算是一种共识 。 哪怕李训和郑注还有一些正面的价值 , 但文宗为了分化王守澄 , 选择扶持仇士良 , 显然为甘露行动的失败 , 得了一个“搬石头砸自己脚”的可悲结果 。
文宗自作聪明 , 他正是鉴于仇士良长时间被冷落 , 倾向于扶持仇士良取代王守澄 , 这就是让仇士良掌握了神策军 , 当时李训和郑注在宫廷内外去除王守澄左膀右臂看似占了一些上风 , 唐文宗就有些飘飘然 , 以为可以顺利翻盘 。 大和九年(835) , 以毒酒赐死王守澄 , 将其葬礼设计成“甘露行动”的重要一环 , 结果都知道 , 并没有如文宗天真的设想 , 恢复君威 , 延续大唐中兴 , 反而酿成尴尬的苦果 , 成了仇士良将计就计 , 成功上位的良机 。 唐文宗反而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历史笑柄 。
王守澄从宪宗后期开始 , 直到文宗大和九年身死 , 前后得势十五六年 , 史书对其评价几乎没好话 , 当时重臣李逢吉巴结他成为宰相 , 李训、郑注实际也靠他才上位 , 尽管他们后来意外转变风向为文宗谋划 。
另外王涯、王播也都靠贿赂得到高位 , 就连元和长庆著名新乐府派诗人王建也靠王守澄拉关系获得名声 。 王建与王守澄关系还比较好 , 甚至以兄弟相称 。 从内心来说 , 王建对当时宫廷局面并不满意(比如王建也算新乐府诗人代表 , 写了许多反映民生疾苦的现实诗作 , 还有著名的“宫词”一百首 , 都能看出王建的绝非一心攀附权贵) , 一次喝多了就冲王守澄直抒胸怀 , 酒醒才发觉说错话 , 写《赠王枢密》诗为赔罪 。 这一点有点像和韩愈与俱文珍的关系 , 似乎只要沾上与宦官相交的背景 , 往往在史书就会留下瑕疵 , 越是比较出名的历史人物生平 , 多数并没有非黑即白那么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