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序元:日本爆款“初学者三国志大全”,他们怎么呈现我们的《三国志》?( 二 )

】5:曹操的大义(曹操讨伐董卓的积极)
6:孙坚和袁术的恩恩怨怨(孙坚镇斩华雄)
7: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不解释了)
8:袁绍崛起
9:关羽的大义(斩颜良后弃曹归刘)
10:江东之托(孙策托付孙权)
11:官渡之战(主推了荀彧的分析)
12:髀肉之叹
13:三顾之礼
14:隆中对
15:君臣鱼水之交(刘备和诸葛亮)
16:长坂坡的忠臣(单指赵云)
17:长坂坡的“咆哮”(张飞)
18:鲁肃的战略(鲁肃对于孙刘联盟的贡献和大方略的制定)
19:周瑜与赤壁之战
20:刘备入川
21:关羽之死(顺便分析了关羽神格化的发展)
22:吴下阿蒙
23:曹丕受禅
24:白帝城托孤及夷陵之战
25:七擒七纵及东晋人对此事的质疑
26:出师表(里面有日文完整版)
27:挥泪斩马谡
28:后出师表
29:天下奇才(诸葛亮的军事科技政策等)
30:死诸葛瞎走活仲达
31:孙策平定江东的过程
32:白马之战
33:官渡之战
34:曹操华北统一之战
35:赤壁之战
36:刘备入蜀之战
37:夷陵之战
38:街亭之战
39:伐蜀之战
40:晋灭吴之战
第四部分:三国时期的思想文学研究
除了人物介绍 , 名场面介绍和战争介绍之外 。 本书作为工具书最大的亮点在于日本学者也对中国当时的其他“上层建筑”有所分享 。 在本章 , 也就是原书的第七章开始 , 作者开始了一些不同领域的垂直研究 。
1:儒教在汉末三国时期的展开与发展
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有关儒教的三种主要学派 。 他们分别是以郑玄为首的传统儒学;荆州派儒学的发展及实际应用;王肃(王朗他儿子 , 王元姬的父亲)的经学 。
2:汉末三国西晋重要文学人物
主要讲述了曹操及其文集;曹丕文集及论文;曹植诗集;建安七子;陆机(西晋);阮籍和嵇康等 。
3:玄学的兴起
4:史学
值得一提的是 , 本书提出了“因时代礼乐制度变化与人们价值观变化相匹配”(小编文笔不好 , 只能这么总结)的过程作为参考点 。 还复述了儒学对于记载历史和格式的影像 , 提出对“史书烂造”的忧虑 , 还有历史比对法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发展 。
5:道教的兴起和发展
6:佛教的传入及发展和影像
简单分享了佛教进入中国的时间 , 人们对道教态度潜移默化的改变 , 艰难曲折的发展和逐渐在东晋时期初具规模的过程与文献 。
第五部分:三国时期的“国际关系”
注:本文部分内容中国史学观点为“民族关系” , 日本学者采用“国际”观点视角 。

徐序元:日本爆款“初学者三国志大全”,他们怎么呈现我们的《三国志》?
文章图片
日本人非常重视从外国史料中作证自己的文明 , 而从汉朝时期开始对日本有明确记载之后 , 《三国志》中有关日本的内容也是他们重要的参考资料 。
1:曹操的抑压政策
主要分享了曹操对于西部民族和南匈奴的控制问题 , 包含武力输出和民族融合等方式 。
2:孙吴的海陆开发
本部分讲了孙吴对于东南沿海的探索和交州地区的进一步认知 , 并畅谈东吴对于“开发”和探索的动力和必要性 。
3:汉朝民族融合政策的继承发展
主要列举了诸葛亮对于汉人和其他民族的沟通交往方式 , 西域民族对于凉州战事的影响作用等 。
4:《四国志》的概念论
主要分享了对于辽东公孙家族建立的政权与三国政权的可比性和正统性 。
5:日本和东吴之间的交往
虽然没有写在《三国志》中 , 其实日本当时除了和魏国有交流之外 , 和东吴也有较深的沟通 。
6:日本与魏国的往来
主要分享了日本朝贡后获得的回赐与获得的制书;往来使者和往来物品的具体信息;日本国内乱时魏国的诏书影响日本 。
7:从《三国志》看日本人当时的状况
主要介绍了:日本民族众多 , 小国林立;日本人当时的衣食装扮;日本人的礼节和习俗;日本的特产;日本人的占有欲;日本人嗜酒;日本当时女人的地位;日本的国家状态;日本的身份区别;日本人对于本土地理的探索 。
8:三国时期日本地区各国
本部分主要分享了日本人当时各国(含地区)的地理位置及情况(当时日本有巨多国家) 。 其中包括 , 带方郡东南部出海后的部分山岛;对马海峡;福冈;福冈东南侧有个不弥国;邪马台国;旁国;狗奴国等 。

徐序元:日本爆款“初学者三国志大全”,他们怎么呈现我们的《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