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血友病日:小心翼翼的“玻璃人”家庭( 二 )


聚焦血友病日:小心翼翼的“玻璃人”家庭
文章插图
小铮母亲
“孩子现在眼压还是偏高,眼睛还有点光感,但是视力是不能恢复了。”阿艳说,三次手术不仅让小铮饱受病痛折磨,同时也掏空了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小家。为了尽快筹钱给小铮看病,也为了减轻丈夫身上的担子,阿艳托人在家附近找了个养牛的活儿——给一百多头牛喂草料、铲牛粪。
聚焦血友病日:小心翼翼的“玻璃人”家庭
文章插图
小铮和母亲阿艳
“我丈夫是辅警,一个月挣两千多,现在还有20多万的外债没还,所以我一天都不敢懈怠,再加上孩子每月还有一千多的医药费。当孩子没人照顾时,我就会带着他一起去牛场工作,让他在旁边坐着。”阿艳说铲牛粪是个体力活,但是牛场的工人了解她家情况,都很照顾她,“重活不怎么让我干,还会让我早回家照顾孩子,我很感谢他们。”
【六旬爷爷扫大街】
冬天手上生冻疮
一到冬天,凌晨气温低至零下20多度,近60岁的老张骑着电瓶车,赶往20多里外去扫街、清垃圾再装车。
在孙子患血友病之前,老张心中最大的痛就是年幼时摔伤的儿子。当时的一场意外,让儿子的智力终身受损,无奈只能初中就辍学打工,跟着亲戚干些体力活。好在经人介绍儿子认识了儿媳,组成了家庭,又生下了孙儿赫赫。
原本以为孙子出生后的日子终于有了奔头,可就在赫赫一周岁时,儿媳在给孩子喂奶时不小心碰伤了其嘴唇,让全家人都没想到的是,这个小小的伤口却一直血流不止。老张一家带着赫赫辗转了几家医院都没有确定病因,最后在北京儿童医院确诊为血友病。
聚焦血友病日:小心翼翼的“玻璃人”家庭
文章插图
丈夫的残疾,儿子的患病,重重压力之下,赫赫的妈妈与赫赫的父亲办理了离婚。“她也舍不得娃娃,但是我们这个家确实看不到希望,不能怨她。”老张说,他理解赫赫的母亲,现在他什么都不想,只想救孙子,小心呵护他长大。
为了每周去医院给赫赫用药,老张在医院附近租了间房子。但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药物的剂量开始增大,家里逐渐负担不起。在好心人的介绍下,老张找到了一份扫大街的工作。
“他每天七点开始扫,到晚上天刚黑回家,冬天太冷了,零下二十度戴手套已经没用了,手上长满了冻疮。”老张的老伴说,自己比老张大三岁,身体不好,只能在家带着孙子,看着他不让他摔倒。
聚焦血友病日:小心翼翼的“玻璃人”家庭
文章插图
赫赫
老张说,政府给赫赫办了低保,一年20多万元的药物现在只要2万多元,儿子在外面打工也能补贴点家用。但是赫赫现在已经11岁了,他的身体也因为血友病产生了很多并发症,关节弯曲总是疼得厉害。而老张已经逐渐年迈,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他和老伴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孙子。
“我们一边盼着赫赫快点长大,一边又怕自己老了走不动了。现在去医院输液、报销走流程时,我都会让赫赫跟着,教他熟悉流程,就是怕哪天自己有个三长两短。”老张说。
【专业人士】
重视后续医疗护理规范
可像正常人参加工作
“血友病家庭往往是极度紧张的,他们需要比一般的家庭更用心照顾小孩的日常生活。”4月17日,赤峰血友之家秘书长韩立娟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血友病指因凝血因子缺乏而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分甲型血友病、乙型血友病,还有血管性血友病等。其中,甲型血友病占的比例最高,约占所有血友病中的85%左右。
“孩子发病往往都是在10个月到一周岁左右,一般孩子刚开始爬的时候,在硬的地方磕了一下就会出现皮下出血,整个一块区域出现大面积青紫,还会出血不止,所以被称为‘玻璃人’。”韩立娟称,她长期关注血友病群体,并从事相关救助活动长达九年,北京血友之家登记的血友病人已达上万人,其中赤峰有70余名,如今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血友病也可以得到良好治疗,血友病作为罕见病病种,已纳入国家大病医保范围内,并覆盖全国,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血友病患者的看不起病的问题。
韩立娟介绍,血友病治疗方法除了按需治疗,还有一种是预防性治疗。按需治疗是在出血发生之后,根据出血的情况,马上用因子来控制出血;预防治疗,则是在出血之前给上药,不用再担心,可能因为过度活动而导致出血。
“只要后续医疗护理规范,患者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去活动,参加工作。但是需要重视的是,患者在孩童时期的治疗,因为一些并发症,比如关节反复性出血肿胀、头颅出血等,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育。”韩丽娟称,比如孩子关节出血后,滑膜会增厚,如果再出血,关节一动就会很疼,孩子因为怕疼就不敢动,一旦僵持的时间过长,就容易发生肌肉萎缩和关节变形。“这种孩子也很多,所以家长需要十分细心的照顾,又要小心呵护,也要经常锻炼孩子的肌肉和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