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教授:中医药防治内分泌代谢病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刘超教授:中医药防治内分泌代谢病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文章插图
前世
自古以来,疾病的治疗,一半是防,一半是治,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中医药防治源于《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随着历代医家的感悟与实践,“治未病”思想逐步发展完善,深入人心。祖国医学认为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邪气侵犯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因此“治未病”应从这两方面着手,一是培养正气,提高机体抗邪能力,二是防止病邪的侵袭,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长期实践发现,改善生活方式,重视饮食、起居、劳作的调整,以及辅助中医中药治疗,将有助于提高机体抗邪能力。
刘超教授:中医药防治内分泌代谢病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文章插图
今生
时至今日,“未病先防”理念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医人。其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是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三大要点。这与现代“三级预防”的观念不谋而合。多项研究发现生活方式干预能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展,间断限食、适量运动均可改善糖耐量异常。
内分泌与代谢病学是现代医学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主要包括内分泌疾病与代谢性疾病。现代医学证明中医药在防治代谢性疾病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在保护重要组织器官损伤方面尤其明显。祖国医学通常从患者症状、体征入手,通过调节内在环境,恢复体内稳态,从而达到避免疾病的发生、发展的目的。
然而,多数疾病起病隐匿,前期症状不典型,发展规律难以把控,中医学理论对于现代医学中客观指标异常而临床症状不明显的疾病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指导,出现方药“无靶可打”的局面,即“态强靶弱”。
为了解决这一囧境,仝小林教授提出“态靶医学”的概念,以重新审视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的全过程。我们都知道,中药是中医人最为有利的武器之一,目前,宏观的单药、复方的循证学研究,微观的有效成分、提取物及作用机理的发现,使得中药的潜力被最大程度开发,作用机制逐渐明朗。
既往研究发现:多种中药复方均能降糖、减少胰岛素抵抗,例如,葛根芩连汤可以通过提高IRS-2/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活性起到保护胰岛β细胞的作用,其中以葛根为主导,激活肝瘦素受体和IRS2等胰岛素降糖通路,进而改善胰岛素抵抗。此外,研究还发现,“治未病”的思想与肠道健康密切相关,其重要性表现在不仅能指导治疗肠道自病,而且可预防和治疗因肠道屏障破坏而引发的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异常。在甲状腺癌、亚甲炎、垂体功能减退、性腺功能减退等疾病的诊治过程中,中西医结合诊疗亦取得了很大的优势。
刘超教授:中医药防治内分泌代谢病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文章插图
未来
尽管,借助现代技术,我们得以更加细致的认识中药,但仍存在不少挑战。时下热门的代谢组学分析认为,中药成分对生物体代谢网络的扰动作用可能是直接作用于核受体-代谢酶系统,也可能影响其他病理环节、信号通路从而间接调控代谢,还可以通过肠道菌群影响机体的系统代谢网络。中药复方成分复杂、体内过程不清,给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因此,未来的中医药发展,需要我们在重视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辨病、辨体、辨机、辨指标等多种论治方法,动态把握疾病发展规律,更需系统化、规范化地利用组学、网络药理学技术阐明复方药效物质,建立药动学-药效学模型,阐释药效物质变化规律,同时,兼顾个体化与群体化,以广为接受的证治模型实现群体化推广。
刘超教授:中医药防治内分泌代谢病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文章插图
刘超教授:中医药防治内分泌代谢病的前世、今生与未来】刘 超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留美、留德博士,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任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苏分院,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内分泌科主任,江苏省“333工程”、和“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