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你的“第二心脏”( 三 )


北京一位长期从事心理旅游研究的专家认为,与一般的旅游方式相比,心理旅游更加突出了心理康复的内容,可以给参与游客带来深度的身心放松。
她说,不少人感到工作压力大、生活显得特别累,还不完全是体力透支所致而是没有学会休息。一到周末或长假时间,就没完没了地打牌、听音乐、看电视,甚至睡懒觉,这些看似放松的休闲活动,其实并非科学的休息方式。
因为都市白领经常感受到的所谓疲劳大多属于脑力疲劳或心理疲劳,而并非体力疲劳。因此,单纯体力上的“休息”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疲劳感。“心理旅游通过让参与者适度参加户外活动和锻炼,并穿插一些有益的互动、交流,使参与者的大脑在活动中得到放松、调整,这样才可以解决脑力疲劳和心理烦累的问题。”这位专家说。
特定群体尤其适合参与
对于河南省开展心理旅游活动的情况,郑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长蒋婧表示,他们目前正在着手对心理旅游问题进行研究,还没有进入实施阶段。未来不久,他们会结合旅游机构适时推出具有中原特色的心理旅游项目。
她说,心理旅游不等同于一般的山水风光旅游。因此,除了精心选择旅游景点外,还会有一些特别的安排:如风光优美的景区,有益于参与者开阔视野、颐养身心;交通等条件适当“艰苦”一些,有益于提高参与效果与热情,让整个旅程既不显得单调又富有挑战性,还有利于培养参与者之间的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
此外,心理旅游还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如爬山比赛、心理游戏、座谈交流等,及时对情绪波动者进行心理疏导,并对其他成员进行必要的社交技巧训练。“当然,疏导和训练环节要随机而动、不能过多,以免有人因情绪敏感而产生抵触,或因旅途劳累而影响到旅游放松的效果”。
蒋婧说,心理旅游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心理学实质是“休闲旅游+社交训练+心理辅导”。因此,轻、中度精神抑郁、焦虑、失眠者,因夫妻(或家庭)关系失和心情不佳,轻度自闭或有交流障碍者等,均可选择参加心理旅游。
只要行程安排合理、心理疏导恰到好处,参与者一般都会有较大的收获。
提防旅途出现不良情绪
昨天,采访人员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郑州目前还没有从事心理旅游项目的专门机构,但不少培训或旅游机构在其开展的暑期短训营(夏令营)及部分主题游活动中已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其作用与心理旅游的心理疏导师相同。
采访人员还获悉,心理旅游近年来在北京、湖南、广东等地均有开展,参与人数呈逐年上升势头,颇受特定群体的认可和好评。采访人员在采访中了解到,郑州不少旅游机构对这一新兴旅游方式表示出了“浓厚兴趣”;八成以上白领人士认为,外出旅游有利于摆脱抑郁的生活环境,从而获得心理学上“移情易性”的效果。
在郑州高新区某软件企业工作的柳女士,这次是在外地报名参加的心理旅游,也是第一次参加类似活动。她认为,心理旅游是个新生事物,不一定人人适合参加,但参加了肯定会有好处,“因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大,其实每个人都有需要心理疏导和抚慰的时候。对于感情或事业一时受挫、情绪产生波动者来说,心理旅游就显得尤为必要”。
但心理专家同时也提醒,十一长假本来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加上心理旅游参与者都有一定的期望值。因此,心理旅游的目的地最好是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山清水秀的开阔景区,不要选择阴暗、恐怖、人群拥挤的景点,这样可能加重参与者抑郁、焦虑的情绪。
“无论从组织者来说,还是从参与者来讲,出行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景点确定、行程安排、报名筛选、随行人员分工等),要避免因旅途‘变故’而产生新的不良情绪。”蒋婧说。
结语:知道冬季为什么要“藏头暖足”吗?那是因为,冬季天气寒冷,所有的凉气都是从脚下来的,因此,我们要好好保护我们的脚,这样在这个冬季才不会过的异常的寒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