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唳华亭》邸报事发后皇帝与太子的矛盾根源,李柏舟的铺设无解
《鹤唳华亭》在射柳宴现场 , 皇帝通过一番巧妙的利益置换 , 使得中书令被迫接受了天长卫移往长州的结果 。 但中书令本人对此安排是十分不满的 , 因此必然要在齐王获玉带这件事上大做文章 , 捞回足够的政治资本 。 在坐实此事之前 , 中书令会尽一切努力阻挠移兵 。
文章图片
太子命顾逢恩先行回京隐去获玉带的消息 , 在他看来这是维护储君的颜面 , 也避免老师看到了会忧心 。 这种“冷处理”原本性质谈不上恶劣 , 但却给了李柏舟一个绝妙的机会 , 他要做的是放大、扭曲太子对此的态度 。 注意 , 此处小表哥是射柳当日就回京 , 第二日一早找到的父亲门生、通政司司长来对邸报做手脚 。 但与此同时李柏舟也让钱袋子安平伯出资 , 炮制了另一份包含有移军信息的邸报 。
文章图片
对京中朝臣而言 , 第二份邸报不过是攻讦齐王、君相猜疑的暗流涌动 , 但对皇帝而言这份邸报却直接破坏了眼下的头等大事:天长营移往长州 。 “兵事将引 , 齐藩当行”八个字 , 给了京营完美的借口拖延移兵:“交接尚未完成 , 事就给捅了出来 , 皇帝不厚道 , 不走了不走了!”
文章图片
李柏舟故意在邸报中加入的调兵这条消息 , 对他而言原本是不利的 。 京中各部衙门看了这条消息 , 都会认为齐王和中书令被皇帝猜疑 , 舆论导向上是极其负面的 。 因此太子的确有立场有嫌疑做这个手脚 , 李柏舟就顺势把戏做足 , 摆出自己才是受害者的架势 , 不交名册阻碍移军 。
李柏舟的能耐就是 , 皇帝要么放弃移军 , 要么就必须严惩邸报肇事者来堵住军队的嘴 。 无论哪种选择 , 对中书令而言都是大大有利的 。 而李柏舟铺设的局面 , 又让皇帝有一万个理由相信的确是太子所为——更何况太子本人还刚刚亲口承认了动过邸报 。 齐王一番声泪俱下自请严惩的表演实则是以退为进 , 加大了太子身上承担的压力 。
文章图片
事已至此 , 皇帝本人对太子疑心与否其实已经不再重要 。 他的决断就是罚太子写谢罪疏 , 奉先帝陵 , 确保移军事宜立即办妥 。 但对太子而言 , 这个处理是极其不公允的:邸报疑点重重 , 不允许他申诉 , 不让三司介入 , 直接定罪落实结果 。
文章图片
但是没关系!他还有白月光恩师卢尚书来为他讨个公道!卢世瑜此来行宫 , 肯定已经抱定了必死的决心 , 连续踢爆了三颗大雷:第一、前朝愍太子被罚守陵 。 第二、三年前假军报开宫门的旧事 。 第三、“陛下是认定殿下有罪 , 还是用他来安抚军队” , 一语点破了皇帝利用严惩太子来达成自己收拢兵权的目的 。
文章图片
但是太子害怕的正是这个局面 , 他不想争 , 但他所在乎的人为了帮助他却会饱受催折 。 此后他的一番剖白 , 并没有让君父收回成命 。 李刺史的面奏 , 却彻底扭转了局面:邸报案的锅有人背了 , 天长营必须乖乖听话了 , 太子也不用去奉陵了 。
文章图片
皇帝目前为止他明面上的势力 , 似乎只有掌辖禁卫的殿帅和节制长州的李刺史 。 但皇帝本人最大优势在于他是正位 , 是国家名器的人格化 。 明正刑典和国体宗庙是他的责任所在 , 也是他的权力来源 。 正是因为如此 , 李柏舟拿出御史台官员供述 , 要求皇帝下旨捉拿陆氏家眷 。 此时皇帝明明不想合作 , 却也只能屈服——因为李柏舟给出的理由正是这个 。 皇帝最常说的几句话是“此事要有人担责”“给朝廷一个交代”“给天下一个交代”“太子自己谢罪吧” 。 他目前为止的作为都符合这一身份 , 也把公器操持得出神入化 。
【《鹤唳华亭》邸报事发后皇帝与太子的矛盾根源,李柏舟的铺设无解】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 , 我们一起来讨论 , 分享自己的观点 , 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 日本想让日本演员出演《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结果被我国直接拒绝
- 最后一位仍在世御医,被关28年,出狱后主动上交祖传秘方
- 《叛逆者》穿帮镜头合集
- 《大秦赋》不止演员像兵马俑,道具也和博物馆里摆的一样一样……
- 《山河令》温周番外45,温客行周子舒弥补童年憾事
- 《红楼梦》有个“脂砚斋”,存在就是个谜,看破他,不要迷信他!
- 《大秦帝国》系列电视剧影评—缘起
- 《聊斋》小故事 一开始救人 而受人之恩又恩将仇报 到底孰正孰恶
- 《延禧攻略》皇帝独宠璎珞24年,其中的缘由,太后早已暗示了
-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懂《诗经》真的有如此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