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从狼人杀到网游竞技 , 青年亚文化如何“破圈”?
中新社北京5月2日电 题:从狼人杀到网游竞技 , 青年亚文化如何“破圈”?
作者 郭超凯 张蔚然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廉思 。 本人供图
【网游|从狼人杀到网游竞技,青年亚文化如何“破圈”?】从玩狼人杀到网游竞技 , 从爱看鬼畜视频到热衷嘻哈文化 , 时下中国青年人的时髦兴趣爱好和社交方式越来越受社会关注 , 青年亚文化日趋丰富多元 。
青年亚文化是如何“出圈”“破壁”的?如何看待亚文化所反映的年轻人诉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惠园特聘教授、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专家委员廉思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 进行深度解读 。
现将访谈实录摘编如下:
文章图片
资料图:玩家正在密室中“解密” 。李南轩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以粉丝文化、恶搞文化等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引发广泛热议 , 二次元、网游竞技等青年亚文化形态备受年轻群体欢迎 。 您能否系统介绍一下 , 什么是青年亚文化 , 它所对应的文化形态和载体是什么?
廉思:一般意义上的青年亚文化兴起于二战以后的欧美国家和地区 , 是青年群体为区别于主流文化而创造的一种代表青年特征的亚文化 。 20世纪30至50年代的芝加哥学派在关于种族、移民、犯罪等问题的研究中涉及到青年亚文化 , 开启了这一研究领域;发展至60年代 , 英国伯明翰学派对前者进行了继承和反思 , 他们对青年亚文化所涉及的社会群体以及所展现出的“仪式抵抗”更感兴趣 , 深入研究了青年亚文化的政治内涵和文化活力;进入后亚文化时代 , 青年亚文化“抵抗”精神的弱化以及亚文化自身多样化、娱乐化、圈层化与消费主义的紧密结合 , 使得其内涵和价值迭代更为频繁 , 往往是一种青年亚文化的类型刚刚兴起 , 另一种类型就在悄然孕育了 。
亚文化是社会某一阶层或群体所创造的意义系统和表达方式 , 青年亚文化是青年一代对主流话语体系“非常态化”的表述 , 他们通过区别于其他文化形式的风格独特的语言、行为、符号系统等 , 来表达他们特有的价值观与生活诉求 。 这是一种主要由年轻人群体创造的、与父辈文化和主流文化既抵抗又合作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 。 其载体非常丰富 , 语言(尤其是网络流行语)、图像、影视、游戏、服饰、音乐都能成为青年人发挥的素材 。
文章图片
资料图:图为西安“剧本杀”玩家 。张远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当前 , 互联网影响下的青年亚文化存在哪些热点现象和热点群体?这些群体有哪些特征?他们关注的问题与诉求是什么?
廉思:青年亚文化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创新而不断分化 , 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态势 。 在“哔哩哔哩”等视频类平台上 , 人们能够感受到各种不同的亚文化类型 , 从动画片、纪录片、生活片等原创作品的嫁接和创新 , 到克鲁苏神话、蒸汽朋克、赛博朋克、舰娘等特定幻想概念 , 每一个分区都能代表一个热点群体 , 而其中不断更新的内容都显示了当前青年亚文化的热点现象 。
从这些热点现象可以窥见青年亚文化的一些显著特征 , 比如符号话语的创制与应用 , 像鬼畜文化、嘻哈文化等;抽离现实的沉浸体验 , 青年可暂时抛却现实困恼 , 释放压力和焦虑 , 像密室逃脱、桌游和狼人杀等 。 总之 , 青年亚文化表现的不再是一种“反抗” , 而转向“自我的彰显” , 也就是对自我的认知、认同与张扬 , 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
不同亚文化的背后是青年人共享的价值观 , 年轻人通过互联网扩大自己的社交圈 , 他们在一起闲聊 , 一起娱乐 , 倾诉心中秘密 , 与陌生人建立起紧密联系 。 青年亚文化实践行为中的“同人”“圈子”“群”“组”“部落”等命名方式 , 鲜明地反映出年轻人依托网络进行陌生人之间的圈群化再聚合的特点 。
文章图片
资料图:一职业学院电竞教育中心内 , 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当下热门的电竞游戏 。 中新社采访人员 张瑶 摄
- 婆媳关系的转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血脂异常|《脑心同治 医者语录》 ——陈伯钧:预防心脑血管病要从青年开始
- 我的婚姻还是败给了婆婆
- 农村墙上拍到一批新标语: 这创意太牛啦!从头笑到尾
- 对外|暴雪公布了一款还没定名、从未对外的生存游戏
- 飞秒激光|爸妈老了,100%都会得这个病!现在知道还不晚
- 英雄|22.2bug汇总,从来没见过这么多
- 老婆怀孕五个月的时候,从楼上摔下来,孩子没保住
- 她受继母虐待从小跟着叔叔生活,帮离婚多次的叔叔养大孩子
- 胃肠道|从“吃喝玩乐”四大方面学几招 别让“春节病”找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