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读《理想照耀中国》:一场万人横跨28个城市历时1824小时的“精神拉练”( 二 )


导演韩可一在《八妹》中别出心裁地使用双线时空,讲述现代学生对小英雄的怀念;《我送亲人过大江》导演郭廷波大量使用手持摄影,风格上更加自由和随意,并且强调镜头的新闻纪实感;《第五十五封信》导演赵小溪从真实事件延展开来,以修复照片作为叙述主线,用一张跨越时空的全家福,向英雄陈毅安和他的家人献上一份迟到的圆满。
《青春之歌》编剧刘沈为走进理想人物的心灵世界,专程给主人公“王会悟小姐姐”写了一封滚烫的信,因为这次创作,她们成了“跨越时间的闺蜜”;编剧李花在打磨《远方,不远》之前,重新研究恢复高考的史料,看到了当年求知若渴的青年人为了参加高考是多么不易,顿时理解了林鸣的青春抉择;《我们的乌兰牧骑》编剧王海峰从小在赤峰长大,岳母曾是赤峰一支乌兰牧骑队伍的编舞,多年以后能有机会书写家乡那段火热的岁月,他的心头被骄傲和兴奋仅仅环绕着……
每一个幕后主创,都在一次次走近原型、回溯历史、感悟精神的过程中,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他们无数次为那些可敬可佩可亲的人物泪流满面,而后携满腔的情怀投入创作,力求在写意和写实、表达与留白之间,挥洒他们的才华与热忱,只为让观众在看到这些故事的时候,内心也能生发出动情的回味和内心的敬仰。
作为一部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每集围绕一个精神主题,聚焦一组理想人物,讲述一个闪耀故事。一般电视剧涉及的年代、场景比较集中,所以服化道及拍摄场地可以反复使用,《理想照耀中国》集集不重样,加上时间紧、任务重,这对主创团队提出了空前的挑战。
《理想照耀中国》每集时长在30分钟,意味着团队是在用拍精品电影的态度投身制作。据悉,全剧合计场景489个,服装数量19475套,道具数量167552个。
总造型郑军见表示,在接过项目前,心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忐忑,担心自己无法把控这样一个历史跨度长达100年的重大题材。
所有选题中,郑军见印象最深的是《越狱》,这是一个致敬“铁窗诗人”何敬平的作品,除何敬平有原型可参考外,狱中其余的角色都是合理想象出来的,因此造型需要与编剧、导演去碰撞每一个角色的设定,要帮导演首先从造型上把人物立起来。同时,为真实还原渣滓洞的生活痕迹,造型团队要将所有服装进行做旧,在妆效上努力贴近人在极端环境下脸唇干裂的状态,但这样的妆面并不好保持,演员喝个水就会把它破坏掉。
郑军见回忆道:“其中有一场雨戏拍完后,所有服装的做旧效果几乎全部毁掉,但为了接戏,造型团队用了整个通宵来再次制作。”
在拍摄《第五十五封信》时,剧组紧紧抓住“信”这个重要的情感承载体,把“共和国第九烈士”陈毅安写给妻子的每封信的原件都复印了下来,再找书法家临摹陈毅安字迹、找同样的信纸去做。
《真理的味道》剧组为细致还原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场景,从柴房,到桌子上面摆放的油灯、砚台,再到陈望道当时用的纸、毛笔,以及拿到的第一本《共产党宣言》是什么样子,都要求必须符合史实。
拍摄《纽扣》时,剧组专程向原型人物、新中国第一个个体户章华妹本人求教,依靠原型人物自己的回忆和由其提供的大量当年的照片,来设计她在剧中的发型及服装。
在呈现抗美援朝战斗英雄关崇贵的故事时,团队不只找了他的后人,还联系了他当年的战友及其家乡的宣传部门,不仅在服装、造型上尽力还原,还让演员努力模仿原型人物的表情和神态。
一些人物和事件因为年代久远,资料有限,创作还存在一个充分求证的过程。
《我们的阵地》剧组为论证“步枪打飞机”这一事件的真实性,对原型人物使用的步枪、子弹的技术规格、相关飞机的型号都一一调查。从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一路咨询到总参的军史专家,甚至还通过美国的相关部门,去查证当年被击落飞机的档案记录及驾驶员姓名。
在为《白骏马》创作剧本时,王海峰、潇雅一度觉得吴登云“为儿童植皮13块”的事迹匪夷所思,即便查阅了大量资料,他们依然无法想象,吴医生是怎样亲手从自己的腿上割皮、又是怎样拖着麻药劲没过的腿,去给柯族小患者植皮的?但这件事无疑是吴登云诸多感人事迹中最具震撼力的一个。于是,他们亲自采访了吴登云老先生,听他亲口讲述了英雄壮举背后的顾虑、恐惧以及坚定,吴登云的形象顿时立体鲜活了。他们说,求证就是让自己足够信服并由衷佩服的过程:“如果连我们剧作者都有疑惑,又怎么能让观众相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