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来临前到底有何征兆?看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美双方的大国博弈( 二 )


这个计划很大程度上是美军的一厢情愿 , 并没有估计到日本的突然袭击 , 也没有预知珍珠港的潜在风险 。 但是 , 这足以印证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日美两国的暗中角力就已经开始了 。

战争来临前到底有何征兆?看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美双方的大国博弈
文章图片
图片
珍珠港事件
在外交领域也是如此 , 日本国内受到法西斯浪潮的催动 , 在1936年加入了法西斯轴心国集团 。 这就造成了日美双方实际上的外交对立 , 美国因此停止了对于日本出口石油和废钢铁的贸易 , 期待日本能够回心转意 。 当时的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和美国国务卿赫尔也对此进行了长时间的磋商 , 期望有所突破 。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归纳过 , 松冈洋右的外交主张是“亲欧 , 友苏 , 防美” 。 而如今看来美国国务卿赫尔的主张则是“纵欧、联苏、援中、限日” 。 赫尔早期也赞成欧洲的绥靖政策 , 使用纵容拖延战术而对于德意法西斯袖手旁观 , 这也是受到了美国国内“中立不干涉”主义的影响 。 当德国占领了巴黎之后 , 美国又主张主持英法 , 加强对于苏联的联系和支援 。
1941年6月22日 , 德国向苏联进攻 。 6月24日 , 罗斯福政府就正式宣布美国准备支援苏联 。 可是对于日本 , 赫尔却显得非常强硬 , 断然回绝了日本方面的无理要求 , 并且开始大力支持中国的抗战大业 。

战争来临前到底有何征兆?看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美双方的大国博弈
文章图片
图片
国务卿赫尔
在美国看来 , 限制日本是非常重要的 , 因为日本的不确定性让美国国内对于未来充满了顾虑 。 双方在外交上的几次互动 , 结果都很不理想 。 直到战前 , 1941年7月26日美国宣布冻结全部日本在美资产 , 英国与荷兰也同步跟进 。 自此之后日本和美国的外交逐渐走进了死胡同 ,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公开讲话中谈到:
“现在这里有个叫日本的国家 。 先不说这个国家、这个帝国这时是否怀有向南方扩张的侵略目的 , 反正他们在北方是没有一点点他们所需要的石油的 。 所以 , 如果我们切断了石油 , 日本也许一年前就已经到荷属东印度去了 。 而且我们也许已经进行了战争 。 ”
正是这样在外交上的窘境 , 使得两国的沟通管道彻底中断 。 这代表着美国和日本已经失去了互相信任的基础 , 日本的野心也让美国感到忧虑 , 美国维护和平的主张也被日本国内的法西斯主义者彻底否决 。 这样一来 , 现代外交也就失去了意义 。 这对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也是一个征兆 , 就在这种状态持续了不到五个月之后 , 太平洋战争彻底爆发 。

战争来临前到底有何征兆?看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美双方的大国博弈
文章图片
图片
罗斯福
为何日本和美国会走向战争的漩涡之中
实事求是地讲 , 太平洋战争是一场毫无疑义的战争 。 究其根本 , 应当就是日本的野心和美国的自负之间存在某种特殊的矛盾 , 顽固且难以调和 。 美国不肯让渡出自己的地位 , 日本又不甘心以长期稳定发展的手段来缓缓获得国家舞台的领导者地位 , 所以双方在经历了军事对峙和外交停摆之后 , 最终走向了战争 。 实际上 , 两国之间的矛盾并非完全无法化解 , 只是当事的双方已经失去了耐心和国际空间来实现进一步的调和 。 在美国学者约翰·托兰的《美国的耻辱——珍珠港事件内幕》一书中有这样的评价:
“珍珠港事件是日本人和美国人对对方估算失误、犯了错误的结果 。 由于日本人的机会主义、失去理智、荣誉、骄傲和担心——和美国的种族歧视、不信任、对东方的无知、刻板、自我正义、荣誉、国家的自豪和担心 , 以及双方相互之间的误解、语言困难和翻译错误 , 才使后来打了一场本可不必打的战争 。 ”
这一段评价可以说是入木三分 , 英国首相丘吉尔也曾说二战就是一场并不需要进行的战争 。 日本的机会主义实际上源于西方 , 西方冒险家的机会主义精神是已经深入欧美文化内核的重要元素 。 而日本海军由于常年和美国打交道 , 所以成功沿袭了这种心态 。 为了所谓的生存空间和建立“大东亚共荣”的幻梦 , 也是为了军人自身的荣誉 , 使得日本军方在法西斯主义的推动下失去了理智 。 不宣而战地偷袭珍珠港既违反现代外交原则 , 也违反日本武士长期秉持的“武德” , 这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是懦夫的行径 。 因而可以看出 , 双方交锋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因素掺杂了过多的利害纠葛 , 而最终发生的异化 。

战争来临前到底有何征兆?看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美双方的大国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