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类综艺进入“内卷”时代,“打工人”为何也不爱看了?( 二 )
与曾经以“噱头”“奇葩”为看点的“1.0时代”的作品核心受众为电视观众的特点不同,如今的职场类综艺的节目受众多为网络用户。时下的职场类综艺除节目模式已经更迭之外,也更迎合年轻人的需求。
综艺模式“套路”,与人间真实“脱轨”?
真人秀的“真实感”会加强观众与综艺节目中人物共情的情绪,然而,在播和待播的一些职场类综艺则在迭代的同时,也仍有许多待改进的特质。
首先,是节目组取材拍摄的多为“门槛”较高的行业,且参与其中的素人嘉宾大多拥有远优于常人的简历。
在《初入职场的我们》中,携简历去张翰所属公司应聘的几位“实习生”的教育经历就让人眼前一亮,他们多为知名学府毕业生,且大多有个人擅长的领域及方向。有网友直言:“现在影视娱乐公司宣传方向的实习生,教育背景要求这么高吗?”
在很多人看来,影视娱乐行业从事艺人、影视宣传工作的教育背景并非仅限于名校,但在具体的节目呈现中,“实习生”生源的确各个优秀。那些在求学阶段就是佼佼者的高智商人群,在择业选择到对技术或知识储备有超高要求的“精英行业”之后的故事,
在大多数人看来虽然不具备接地气的参考意义,却也足以让人发出一声“世界的参差”的感叹。
文章插图
其次,是日渐程式化的多档职场类综艺,性格或职业路径相似的人员配置趋于雷同
。例如,“小白成长型”的素人角色就在多档综艺节目中出现过。与之相似的还有所学专业“不对口”的“非天赋型选手”的进阶。当人物配置、职场发展脉络雷同度过高时,观众也会对此产生“审美疲劳”,而
看似落地的人物配置也会引发相关行业从业者的质疑,并非明智之举。
最后,是时下的一些职场类综艺在节目设置之初,就定位了一定的圈层群体,且从群体特质出发,极致化节目定位点和内容看点,提升了话题度但也易“剑走偏锋”。
例如,刚刚开播的《上班吧!妈妈》在节目伊始就提到了女性职场的种种困境,给人以较强的压力和焦虑感。然而,在排布了一系列数据之后,登上节目的素人妈妈多为颜值优越、教育良好的现代女性,她们参与这档节目所提供的“看点”是“40天职场成长挑战”。
暂且不论节目组所提供的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就仅凭节目所选取的竞争“创意总监”的妈妈们所展现的现状,究竟能否印证节目最初所提及的“妈妈职场难题”的难题呢?理智而言,能够在工作上胜任“创意总监”这一职位的职场人,其实多为职场发展路途上的佼佼者了,而仅通过这一岗位的应聘者、从业者,且圈定在“妈妈圈”这一人群的设定下,很容易片面化呈现节目观点及社会问题。
文章插图
除此之外,职场类综艺素人选择普遍“颜值高”、后期“网红化”发展比例高、真人秀角逐环节焦虑点较为密集等问题也较为常见。
因此,职场类综艺在迭代发展的过程中,或试探职场相关的价值输出,或试图打造垂直于某一社会现状的核心话题,更或是紧随职场发展风口,意欲创造出融合了职场概念与娱乐价值的综艺内容。然而,真正能够打破职场类综艺热度“天花板”的作品寥寥,而少量“出圈”的契机,也多因节目所提供的娱乐价值而收获一定的热度。
在一档档“娱乐意义”大于现实意义的综艺节目播出后,关注相关节目的观众往往会自嘲一句:“看了职场类综艺,很好的理解了‘世界的参差’。”这样的观众反馈恐怕出乎节目组预料。很多职场类综艺想通过节目向更多职场人提供一些有指导意义的观点,并进行一定职场价值的输出,但“教导性意义”往往违背了观众想看节目的初心。
【职场类综艺进入“内卷”时代,“打工人”为何也不爱看了?】最后,职场类综艺不要“走的太远,忘记了初心”,毕竟观众想看到的还是职场“打工人”的真实状态,而不是“悬浮”的所谓职场成长。
- 人类首次害怕“黑暗森林”,女研究生发现神秘信号,要不要回复?
- 那只被人类送上太空的猴子,如今还活着吗?结局让人心酸
- 吃肉促进了人类进化,为何食肉动物没有进化?
- 人类男性在进化过程中,为何隐私部位会丢失一块骨头?有何影响?
- 人类为什么不能发现外星人?列举科学界6种假说,我们被操控了?
- 科学家发现:人类可能不是地球上唯一智能生物,这么说就懂了
- 南极冰川持续消融,让一些不该出现的东西出现了!人类要警惕了!
- 人类真有第3只眼睛?科学家发现大脑里有一器官,或许能解释!
- 人类进化时早已被淘汰的器官,竟再次出现?你身上有吗?
- 人类发现不该属于月球的东西,或颠覆人类对宇宙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