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正是河豚欲上时,但是人工养殖的

靠水吃水 。 每到这时节 , 长江沿岸的安徽、江苏、上海 , 都好吃一口江鲜 。 曾经 , “长江三鲜”很有名气 , 刀鱼、鲥鱼、河豚各具风味:刀鱼位列“三鲜”之首 , 肉质紧实 , 鲜美无比;鲥鱼号称“鱼中西施” , 鱼肉鲜嫩 , 料理时不需要去鳞;河豚虽毒 , 但是鱼皮丰腴肥厚 , 口感独特 。 “三鲜”味美 , 以前不过是家常菜 , 无奈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 , 长江渔业资源日渐枯竭 , “三鲜”距离普通人的餐桌愈发遥远 。 上世纪80年代末 , 长江野生鲥鱼绝迹 , 此后野生河豚亦步其后尘 , 几近消失 。 刀鱼虽然生命力顽强 , 但是产量大不如前 , 身价一路飞涨 , 从寻常物变作奢侈品 。 长江大保护正逢其时 , 深入人心 。 去年1月1日起 , 长江十年禁渔开始全面实施 。 长江沿岸 , 渔船逐一拆解 , 渔民陆续上岸 , 偷捕行为被严厉打击 , 就连“江鲜”二字都成了餐饮行业的敏感词 。 告别了野生江鲜 , 但舌尖上的乡愁还有着落 。 长江江鲜养殖 , 逐渐成了一方富民产业 。
【河豚|正是河豚欲上时,但是人工养殖的】“拼死吃河豚”在这里稀松平常
江苏扬中 , 是长江中的江心岛 。 车行至扬中长江大桥 , 便能看到车窗外那条周身金光灿灿、鼓胀着肚皮的巨大“河豚” 。 “河豚”距地面42米高 , 官方名称为河豚塔 , 始建于2013年 , 已成为扬中最具辨识度的地标 , 同时也宣示了扬中“河豚之乡”的身份 。 人们常说“拼死吃河豚” , 在“河豚之乡”吃河豚却稀松平常 。 扬中四面环江 , 尤其是北江主航道水面宽阔 , 水流平缓 。 河豚作为洄游性鱼类 , 每年开春随着潮水从大海来到长江产卵 , 扬中周边的江滩就是它们最舒适的产床 , 因此 , 扬中是自然状态下河豚的天然繁殖场 。
河豚|正是河豚欲上时,但是人工养殖的文章插图
河豚塔已是扬中市的一大地标 。于量 摄
李小网是扬中本地人 , 退休后在当地一家渔业科技企业担任顾问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扬中吃河豚的习惯古已有之 。 过去扬中人吃河豚都在家里吃 , 断然不请外人 , 怎奈河豚着实美味 , 一户烧河豚 , 香飘半个村 。 实在有嘴馋者不请自来 , 主人家也不拒绝 , 只是来客要讲规矩 , 需自备一个铜板放在桌上 , 寓意自掏腰包 , 吃完后果自负 。 河豚上餐桌 , 祛毒是先决条件 , 这是一门手艺 。 朱壮英是扬中一家餐饮企业的老板 , 她的另一个身份是目前正在试运营中的扬中河豚文化馆的负责人 。 朱壮英说 , 自己的叔祖父旧时就专门给大户人家料理河豚 , 在当地小有名气 , 她说:“河豚烧好以后 , 掌勺的厨师要自己亲自尝过 , 确认没事以后才能上桌 。 这个规矩 , 一直延续到现在 。 ”新中国成立后 , 河豚因其毒性 , 很长一段时间都被明令禁止生产经营 , 然而扬中人始终无法割舍母亲河的这一馈赠 , 河豚的交易与消费转入地下 , 大家彼此心照不宣 。 朱壮英记得 , 上世纪50年代 , 在镇江一处煤矿工作的父亲就曾带着单位同事到扬中 , 找相熟的鱼贩买河豚偷偷带回家烧来吃 。 改革开放后 , 伴随商品经济大潮 , 河豚的禁令在扬中日渐松动 。 彼时 , 扬中的“供销员经济”方兴未艾 , 天南海北都能遇到外出跑业务的扬中籍供销员 。 谈生意时要请客户吃饭 , 河豚作为扬中特产 , 自然成了供销员待客的不二之选 。 据李小网回忆 , 当时扬中街面上的大小饭店 , 都有河豚卖:“河豚可以说是当时扬中经济发展的‘润滑剂’ 。 ”与旺盛的消费需求相对 , 长江的水体质量在那些年里日趋恶化 , 野生河豚的数量明显下降 。 及至1997年 , 野生河豚的市场价格已经涨到了每公斤6000到8000元 。
养殖河豚名正言顺上餐桌
扬中人素来有商业头脑 。 身在“河豚之乡” , 扬中人不仅自己爱吃河豚 , 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扬中吃河豚 。 自2004年起 , 每年河豚上市时节 , 当地都会举办河豚文化节 , 以此拉动河豚的消费 。 今年3月13日 , 为期49天的扬中市第十八届河豚文化节开幕 , “河豚之乡”迎来了新一年的河豚消费高峰 。 朱壮英告诉采访人员 , 随着国内疫情持续稳定 , 今年扬中的河豚餐饮消费相较去年有明显回暖 。 河豚文化节开幕以来 , 各地来到她的餐馆吃河豚的饕客络绎不绝 , 每天都能卖出近200条 。 河豚的热卖也催高了市场价格 , 加工后的成品河豚零售价 , 从此前的每条200余元涨至300元左右 。
河豚|正是河豚欲上时,但是人工养殖的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