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军善于拼刺刀,但为何与美军打白刃战的次数寥寥无几

日军在二战期间很喜欢拼刺刀 , 其拼刺刀的标准动作就是“退子弹 , 上刺刀” 。 由于日军拼刺刀肉搏技术相当精湛 , 亚洲各国的抗日军队在和日军的白刃战中付出了很惨重的代价 。
日军拼刺刀在亚洲可谓是“打遍天下无敌手” , 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 喜欢拼刺刀的日军却在岛屿攻防战中碰到了重量级的对手美军 。 虽然日军喜欢拼刺刀 , 也善于拼刺刀 , 但美军打日军拼刺刀的次数却寥寥无几 , 这背后到底有哪些深层原因呢?难道美国人不喜欢和日本人拼刺刀吗?

二战日军善于拼刺刀,但为何与美军打白刃战的次数寥寥无几
文章图片
上图_三八大盖连同刺刀全长167
第一 , 美国人的意识形态思想决定了美军不会主动和日军拼刺刀 。
美军为何不与日军拼刺刀?这同美国人的民族观念息息相关 。 公元1776年7月4日 , 美国正式宣布独立 , 美国的“建国大佬”们对外发表了《人权宣言》 。 《人权宣言》的思想可以分为4个部分:平等思想、天赋人权思想、主权在民思想和人民革命权利学说 。
从更深的角度看 , 美军不喜欢和日军拼刺刀这个现象就和天赋人权思想密切相关 。 天赋人权思想规定:人人生而平等 , 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 , 其中有生命健康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 这一观点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地位 , 承认个人权利和尊严 。 说得简单点 , 公民的生命健康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不受侵犯 。
这种思想在美军的作战中也反映的相当明显 。 由于美军深受“天赋人权思想”的影响 , 不愿意让士兵的生命在战场上做出无畏的牺牲 , 并让部队以最小的伤亡换取最大的胜利 , 这使得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尽可能以绝对优势的火力杀伤敌人 。 在美军官兵看来 , 只要自身的火力足够充足 , 美军打日军的伤亡就会越来越小 。 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刻 , 美军不会和日军打白刃战 , 更不会像日军那样 , 对敌人的阵地展开疯狂的“玉碎冲锋” 。

二战日军善于拼刺刀,但为何与美军打白刃战的次数寥寥无几
文章图片
上图_太平洋战争中的美军
美国民众不愿意让士兵做无谓牺牲这个思想在太平洋战场的后期也有所体现 。 二战最后阶段 , 美军制定了登陆日本的作战计划 , 又称为“没落计划” 。 根据这一计划 , 美军将投入数百万兵力登陆日本本土 , 付出伤亡100多万人的惨重代价 。 “没落计划”一旦实施 , 美军伤亡惨重 , 美国民众的内心将无法承受前线将士的巨大伤亡 , 这和美国爱惜生命 , 尊重生命的天赋人权思想相违背 。
最终 , 美国当局在传统意识形态思想的影响和其他因素的制约下 , 做出了用原子弹空投日本广岛和长崎 , 结束太平洋战争的决定 。 对于美国当局而言 , 原子弹减小了百万将士的伤亡 , 这就是“天赋人权” 。

二战日军善于拼刺刀,但为何与美军打白刃战的次数寥寥无几
文章图片

二战日军善于拼刺刀,但为何与美军打白刃战的次数寥寥无几
文章图片
上图_原子弹爆炸之后的广岛
第二 , 美军有全面的单兵作战装备 , 和日军打白刃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
为了提高部队的作战能力 , 减小一线官兵的伤亡 , 美军为参加太平洋战争的官兵配备了充足的武器装备 。 这些装备足以应付和日军的近战 。
美军打日军的主要进展武器有:
M1911半自动手枪 , 全称为1911式点45口径勃朗宁手枪 , 这种手枪由美国人约翰·勃朗宁设计 , 推出后作为制式手枪在美军中使用了70多年 。 在瓜岛战役等一系列美军登陆岛屿的近战行动中 , 如果美军和日军展开近战和肉搏战 , 美军士兵就用M1911半自动手枪直接击毙日军 , 不给日军拼刺刀的任何机会 。

二战日军善于拼刺刀,但为何与美军打白刃战的次数寥寥无几
文章图片
上图_M1卡宾枪

二战日军善于拼刺刀,但为何与美军打白刃战的次数寥寥无几
文章图片
上图_手持M1卡宾枪的美军
M1卡宾枪 , 这是美军装备的代替制式手枪的自卫型武器 , 其实际射速很高 , 后坐力很小 , 其射击精度明显好于使用手枪弹的冲锋枪 。 虽然M1卡宾枪的威力不算最佳 , 但M1卡宾枪却在太平洋战场上装备了几乎一线的所有作战部队 。
汤姆逊冲锋枪 , 这是美军在二战期间装备的著名冲锋枪 。 在二战期间 , 美军生产了140万支汤姆逊冲锋枪 , 在和日军交战的太平洋岛屿和丛林中 , 面对日军凶悍的白刃战和万岁冲锋 , 汤姆逊冲锋枪就成为美军连续扫射日军的有利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