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台湾史:此人死后,多灾多难的台湾终于迎来短暂的稳定与和平

洪武十九年七月 , 倭寇靠台湾岛这块“根据地” , 在福建沿海地区搞起了“声东击西”的战术 。 趁着沿海的明军卫所被耍得团团转 。 甚至于 , 倭寇先后掠夺了漳州、泉州、福州、兴化、厦门等城市 , 面对猖獗的倭寇 , 朱元璋痛苦地拍了拍脑门——防不胜防啊!
朱元璋憋了十几年的气 , 原打算凭借在海边设立卫所修建篱笆的方式东拒倭寇 , 没成想 , 篱笆修完了倭寇却仍像黄鼠狼一样钻漏洞 。 无处发泄的朱元璋叫来闵浙巡抚汤和 , 臭骂道:“开国功臣 , 竟奈何不得区区倭奴!”

宝岛台湾史:此人死后,多灾多难的台湾终于迎来短暂的稳定与和平
文章图片
骂归骂 , 问题终究要解决 。
汤和这个开国功臣并不无能 , 只是朱元璋没有意识到倭寇如此狡猾 , 台湾这个漏洞更是不知该从何修补 。
这时的朱元璋 , 又恢复了他的农民本性 。 既然没有办法补洞 , 那干脆就不补了 。 台湾的老百姓就像被黄鼠狼惦记的鸡 , 干脆将这些鸡都抓到篱笆墙里 , 这样黄鼠狼不就没有偷鸡的机会了吗?
实际上 , 当时不止朱元璋有这样的农民思维 , 即便是那些饱读诗书的大明栋梁 , 也都有这样的认知 。 例如给皇太孙朱允炆当家教的黄子澄 , 便觉得“小琉球汉夷杂居 , 孤悬海外 , 守之徒耗钱粮 , 不如迁其民以收抗倭之效也” 。
用一句民谚来形容朱元璋 , 那就是“老猪腰子主意正” 。 一旦他想到了什么办法 , 那就要雷厉风行地执行 。 于是乎 , 洪武二十年一道圣旨送往台湾:澎湖守军撤除 , 澎湖建制撤除 , 当地老百姓全都搬到漳州等地 。
没过几天 , 官兵便来到台湾岛上“强制执行” , “帮助”台湾的老百姓完成搬迁 。 比起某些朝代的海禁搬迁政策 , 朱元璋做得还是比较人性化的 。 出身农民的朱元璋 , 深知这些举措会给老百姓造成怎样的困扰 , 所以他理解台湾移民的难处 , 为台湾的移民准备了“安置房” , 并发放了足额的“安置费” 。 明朝初期的反贪做得比较到位 , 所以也没有多少官员敢盘剥这笔安家费 , 台湾的移民虽然被折腾得叫苦不迭 , 但搬家后的日子还算过得去 。
将鸡放到篱笆里 , 只是朱元璋对付黄鼠狼的步骤之一 。 与之配套的战略 , 便是洪武王朝施行的海禁政策 。 为了杜绝倭寇入侵 , 大明干脆闭关锁国 , 杜绝一切民间的海外贸易活动 , 禁止沿海城市的老百姓出海 , 连捕鱼都不行 。 这样做的目的 , 就是为了防止倭寇会侵扰沿海城市 , 杜绝沿海百姓勾结倭寇 。 当然 , 明初的闭关锁国与清朝不同 , 朱元璋强化了官方贸易 , 尤其是与日本的朝贡贸易 。 朱元璋希望将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 当作约束日本的经济手段 。

宝岛台湾史:此人死后,多灾多难的台湾终于迎来短暂的稳定与和平
文章图片
现如今 , 有许多学者认为:当初朱元璋的举措等同于放弃台湾 。
实则不然 。
朱元璋虽然让原籍为沿海城市的老百姓迁回大陆 , 但却允许高山族留在台湾 。 为了安抚这些漂泊在外的少数民族 , 大明王朝还对高山族首领进行了册封 。
根据《明实录》的记载 , 当时有许多部落首领受大明册封 , 当他们进京朝贡时 , 朱元璋亦以土司的礼节相待 , 给予这些高山族首领足够的重视 。
永乐年间 , 觊觎台湾的日本大将军足利义满曾派人前往台湾 , 招抚高山族首领 。 不过 , 高山族首领根本不吃日本人那一套 , 非但没有接受招抚 , 还将这件事原原本本地汇报给明朝 。 因为这些孤悬海外的大明子民 , 永乐帝朱元璋专门派遣使者斥责日本的恶劣行为 。
由此可见 , 明朝时期的台湾原住民对明廷的忠诚 , 堪称赤子之心 。 所以说 , 当时的台湾并不是杳无人迹的无人区 , 明朝的统治者也从未放弃过台湾的主权 。

宝岛台湾史:此人死后,多灾多难的台湾终于迎来短暂的稳定与和平
文章图片
书归正传 , 将老百姓迁回大陆的方案顺利施行 , 仅一年后福建地区的海军便打了一场大胜仗 , 击败了来犯的倭寇 , 斩了数百个矮子强盗的人头 。 紧接着 , 大明王朝凭借“朝贡贸易”制衡日本 , 使日本当局不得不通过禁绝倭寇的方式讨好大明 。 在此期间 , 日本当局甚至专门抓捕了一些倭寇送往大明治罪 。
从表面上来看 , 这一系列海禁政策的执行取得了完美的效果 ,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海禁的弊端 , 清初名士顾炎武看得非常透彻 。 在《天下郡国利弊书》这部著作里顾炎武表示 , 朱元璋施行的海禁 , 白白地将台湾这块军事要冲拱手让人 。 原理是显而易见的 , 台湾的地理位置相对独特 。 倭寇想要进犯福建、广东 , 肯定会经过台湾 。 台湾岛上有老百姓 , 倭寇会以台湾作为“根据地” 。 台湾岛上空无一人 , 倭寇照样会将台湾作为“根据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