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王阳明: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心学( 二 )


王阳明以圣人之志入军务 , 不以功业为意 , 只求此心光明 。 一将功成万骨枯 , 白骨露野人相食 , 中国历史上很多功业往往囿于本土意识和功利算计 , 用百姓之血染红官帽 , 走不出成王败寇和血酬定律 。 同样参与镇压农民起义 , 王阳明不仅恩威并施 , 以德行感化避免武力 , 更能够将心比心体谅农民或不满或被挟持造反的苦衷 , 皆因为心中有大慈悲、大智慧 。
1524年中秋之夜 , 52岁的王阳明设席宴请门人于天泉桥碧霞池上 。 月光如洗 , 池水清碧 。 酒至半酣 , 歌声渐起 , 诸弟子操琴吹竹 , 投壶击鼓而歌 , 王阳明乘兴作《月夜二首》 。 其中一首是:“万里中秋月正晴 , 四山云霭忽然生 。 须臾浊雾随风散 , 依旧青天此月明 。 肯信良知原不昧 , 从他外物岂能撄 。 老夫今夜狂歌发 , 化作钧天满太清 。 ”
此诗道尽了王阳明此生的甘苦 , 他对朱熹、郑玄等大儒的批评和更正 , 不为世人所容 , 一生背着狂狷的骂名 , 承受奸小的谗言 。 但他所主张的狂 , 是快意恩仇、个性充沛的狂 , 是狂歌五柳、诗书江湖的狂 , 凭借此心光明 , 而在外界纷扰复杂的变迁中 , 保持自己的良知 。 当程朱理学走向晚期 , 士子以博闻强识为能 , 以读书渐进为进阶之门时 , 王阳明却开出了顿悟的药方 , 主张以此心之光明照亮世界 , 消弭尧舜与凡人的界限 。 此种耿介刚直的精神 , 对于任何时代颓败庸碌的朝野 , 都不啻一剂猛药 。

王阳明|王阳明: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心学
文章图片
通达的学说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不是知识与实践的机械对应 , 而是意念与行动的自然融合 。 但凡意念之动 , 必然指向外物 , 但凡外物之情 , 则必然与我有关 。 譬如山中花朵 , “此花为我而开” , 不是否认物质世界运行 , 而是睁眼之后看到此花 , 花开对我方有意义 。
王阳明的哲学有情怀、有温度 , 他主张“万物一体之仁” , 世间事只有对人而言才是有意义的 , 不存在脱离了人的意义 。 他一生经历坎坷磨难 , 除了完善和坚定了他的信念之外 , 更完成了知行合一的人格塑造 , 求仁得仁 , 无怨无悔 。
王阳明不主张在书斋中省察克己 , 而是在与外界的接触中 , 在实际的事业中悟得人生大道 , 回归良知 。 人不能与外部世界隔绝 , 而应尽心尽意做好包括科举功业、柴米油盐在内的一切 , 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精一、用心 , 尽力而为但不执著结果 , 不为功利目的所屏蔽 。 这种主张无疑充满了人生的自由灵动与舞蹈的精神 , 显得分外鲜活 。 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 , 有善有恶意之动 , 知善知恶是良知 , 为善去恶是格物” , 代表了儒家哲学在心灵层面的最高成就 , 通过对心的呵护与珍惜 , 完成儒家的最后一块拼图 , 中华道统、政统、学统于此浑然一体 。
王阳明学说简易真切 , 并能身体力行 , 故能经久传承 。 王阳明的人格魅力与其学说高度融合 , 为官与从政的高度统一 , 使他远远超越了一般意义上忠君报国的清官循吏 , 而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政治家化身 , 学说与人生交相辉映 , 故能源远流长 。
时至今日 , 浙江、江西、贵州、广西等地都不乏香火祠堂 , 并留有不少轶事传说 , 王阳明学在日本等东亚地区的影响力也要超过朱子学 。 究其原因 , 心学之“心” , 抓住了古往今来人的共性 , 无论高官显贵还是平民凡夫 , 都离不开“心”的问题 , 所有宗教和具有宗教色彩的哲学 , 其最终的影响也要透过“心”来实现 。
◎本文原载于《学习时报》(作者胡淼森) , 图源网络 ,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