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王阳明: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心学

中国传统观念推崇知行合一 , 人生即学问 , 学问即人生 , 学问的背后连接着独特的人生经历与体验 。 王阳明的一生经历颇为波澜壮阔、起伏跌宕 , 从进谏下狱 , 龙场悟道 , 再到远征戡乱 , 平定叛贼 , 经历别人未曾经历之事 , 自然也开出了不同凡响的哲学之花 。
王阳明以哲学家入世 , 文韬武略 , 教化传世 , “左手不释卷 , 右手不离剑” , 事功同哲理交相辉映 , 实现了知与行、文与武的统一 。 阳明心学以知行合一开启 , 终于“致良知”命题 , 既来自于讲学论道 , 更来自于实践履行 。 特别是两次平乱和一次平叛的军事行动 , 闪烁着王学的精神:“某于此‘良知’之说 , 从百死千难中得来 。 ”

王阳明|王阳明: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心学
文章图片
王阳明|王阳明: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心学】坎坷的经历
王阳明早年上书为弹劾刘瑾的御史辩护 , 触怒刘瑾 , 遭廷杖之刑发配贵州龙场 , 中途还被刘瑾派来的刺客劫持 , 佯装跳河自尽最后逃走 , 经海路自浙江漂泊到福建 , 九死一生 。 他一生文治武功 , 建立盖世功勋 , 而这背后隐忍的痛苦 , 也非常人所能领会 。
正德十四年六月 , 王阳明奉朝廷之命前往福建 , 防止宁王朱宸濠起兵谋反 , 官船行至赣江顺流而下抵达丰城县 , 却传来了朱宸濠已经谋反的消息 。 朱宸濠坐拥十万大军 , 围攻安庆城 , 朝廷的救兵迟迟未到 。 万分危急之中 , 王阳明集众义勇 , 行围魏救赵之法 , 急攻巧战 , 只用35天时间活捉朱宸濠 , 迅速平定南昌 , 抚慰军民 , 休养生息 , 并将朱宸濠等俘虏登记造册遣送京师 。
但前方将士浴血奋战 , 后方佞臣玩弄权奸 。 在朱宸濠已经被俘之际 , 兵部却仍召开会议研究征剿方略 , 武宗朱厚照下诏“亲帅六师 , 奉天征讨 , 不必命将” , 自封朱寿大将军 , 率领一万余人浩浩荡荡出师南征 。 行至良乡地区时 , 王阳明的《擒获宸濠捷音疏》送达 , 但武宗坚持御驾亲征 , 要求王阳明将朱宸濠重新放归鄱阳湖 , 由他自己来江南重新打一仗 , 保证圣驾“亲征擒获” 。 幸臣张忠、许泰等人先期到达南昌 , 已经开始纵兵抢掠 , 污蔑普通百姓为贼 , 随意杀戮献功 , 一场大捷演变成一场危局 。
如此好大喜功 , 视战争如儿戏、人命如草芥之事 , 王阳明自然坚决反对 。 遵旨纵放 , 可保全头颅和乌纱 , 但将士牺牲就会白费 , 江西百姓也将再遭兵灾涂炭 。 一己富贵生死与百姓身家性命 , 孰轻孰重 , 阳明心中自然有良知权衡 。 他最终决定冒抗旨之罪 , 与皇帝及身边的群小周旋 。 于是 , 王阳明屡次上疏劝阻 , 称将亲自押解朱宸濠赴京献俘 , 武宗不听 , 并屡次催促王阳明停止献俘 , 等候御驾 。 张忠、许泰更是出于邀功之私心 , 公然对王阳明大肆诬陷 。 王阳明冒死上书力谏 , 又委曲求全改写战报 , 将功劳归于佞臣 , 方避免了一场兵祸 , 却又因此被构陷通敌 。 学生冀元亨被押送至京师锦衣狱 , 下狱枉死 , 自己也差点再遭牢狱之灾 。

王阳明|王阳明: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心学
文章图片
超越的人格
王阳明功高盖世却遭遇不公 , 被诸多阁老首辅等官场老油条排挤 , 未能得到重用 , 又被批为“狂狷” , 不为朱子学派的主流所容 , 最后抱病出征广西 , 于戎马之际病逝 , 未能享得高寿 。 然而他一生光明磊落 , 不假外物 , 不为乡愿 , 只是尽心尽意求得心安 , 弥留之际笑说:“此心光明 , 亦复何言!”此等人生经历、人格抱负 , 是中国儒家士大夫修齐治平的典范 。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 在王阳明身上完美统一 。
王阳明以入仕实践心学 , 怀持着教化一方的施政理想 , 诠释了中国人对于政治责任的独特理解 。 他到地方就任出行 , 打的牌子不是戏文里常见的“肃静”“回避” , 而是“求通民情”“愿闻己过” 。 他创“十字牌法”、保甲法、乡约法 , 不仅防盗 , 更在意于鼓励崇德向善 , 恢复古已有之的家族互助精神 , 强化乡里凝聚力 。 他用“谕俗”四条教育民众:“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 不要因一言之忿、铢两之利轻易构讼 , 贻害子孙 。 他认为官员有责任教化乡里、爱惜民众 , 凡是落草为寇的地区 , 必然是因为“有司抚养之有缺 , 训迪之无方” , 要追究教化不力的责任 。
在《告谕浰头巢贼》中 , 王阳明对聚众落草的盗贼首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 剖析理解其落草的苦衷 , 逐条分析其为寇的利害 , 并坦陈自己在“杀与不杀”之间的艰难权衡 , 以“真心”打动贼首望风而降 。 平定盗贼后 , 毫不居功自傲 , 而是反思不足 , 在《与杨仕德薛尚谦书》中提出“破山中贼易 , 灭心中贼难” , 表达自己移风易俗、教化人心的政治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