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门诊中来了位“乖巧”的小朋友 , 家长说孩子从小就很乖 , 遇到事不哭、不吵、不闹 , 就喜欢呆在一边安静的摆弄自己的玩具 。 现在刚上幼儿园 , 老师反映 , 孩子跟其他小朋友玩不到一块去 , 不愿分享玩具 , 不愿交流 , 老师跟他说话 , 也不怎么搭理 , 好像没听见一样 。 经评估后这位“乖巧”的小朋友疑似“孤独症”患儿 。
早在2007年12月联合国大会决议 , 从2008年起 , 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孤独症关注日” 。
一、你了解孤独症吗?
【干预|让“星星”的孩子不再孤单——认识孤独症】孤独症 , 又叫自闭症 。 在最新出版的DSM-V中 , 自闭症、阿斯伯格综合征以及广泛性发育障碍等 , 都归类到孤独症症谱系障碍 。
二、如何进行早期识别?
1.孤独症
起病于3岁之前 , 大约2/3的患儿在出生后逐渐表现出异常 。 另外约1/3的儿童 , 早期有1~2年的正常发育期 , 之后才退化出现自闭症症状 。 大部分家长在患儿两岁前会发现其异常 。 言语发育迟缓常是家长带孩子就诊的主要原因 , 但也有很多家长受“贵人语迟”观念的影响 , 延误了早期就诊和干预 。
2.高功能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
早期容易漏诊 , 从而耽误干预 , 漏诊原因主要有:智力发育水平正常 , 所以在社交技能要求较低的幼年阶段 , 社交缺陷也未造成明显的社会功能损害 。 部分孩子存在某些能力的超常 , 掩盖了其存在的社交缺陷 , 使得其社交困难不易被家长和老师察觉 。 家长和老师对该病的临床表现认识不足 , 将孩子的社交困难看成是性格内向 , 从而造成了较多的漏诊 。 到学龄期 , 因环境对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要求日益增高 , 他们有限的社会交往能力越来越难以应对日常的社会交往 , 困难日益凸显出来 , 尤其到青春期后表现更加显著 。 很多孩子表现孤僻离群 , 我行我素 , 不理解和考虑别人的感受 , 人际关系差 , 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 , 行为较同龄孩子幼稚 , 显得过于单纯 , 不懂迂回……老师和家长经常评价这些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合群、行为幼稚、聪明古怪 。
三、可以治愈吗?
目前 , 还没有任何一种药物或其他医学手段能够治愈孤独症谱系障碍本身 。 研究和临床实践证实教育训练、行为矫正可以改善患者的社会交往行为、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日常生活技能以及适应行为 。
1.早发现早干预:研究表明 , 2-6岁是一个黄金干预期 , 抓住这段时间能更大程度地改善患儿预后 。 年纪越小 , 神经发育的可塑性越强 , 干预效果与干预的开始时间密切相关 。 临床上经常见到家长因为不能接受疾病 , 很晚带孩子来看或者看了以后没有及时去训练 , 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期 , 让人扼腕叹息 。 所以如果在婴幼儿时期就发现儿童发育异常的征兆 , 就要早做诊断 , 尽早进行干预 。
2.选择科学有效的干预方法:目前 , 孤独症的病因尚不明确 , 也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治愈障碍本身 , 教育干预是最有效的 。 教育干预方法要选择经过认证的科学的方法 , 家长们要积极与医生老师多沟通 , 选择科学合理的干预方法 。 每一个个体都有所不同 , 谱系孩子也一样 。 干预方法需要依据孩子的情况选择适合的 , 制定自己长期的干预计划 。 即便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孩子在常年有效的干预下 , 有可能获得社会生活中必需的能力 , 社会交往水平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像普通人一样学习生活 。 他们所面临的困难一方面来自于他们与生俱来的特质 , 一方面源于家庭、学校、社会对这些特质的误解与不接纳 。
有专家认为:正常发育人群其实也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孤独症特质” 。 抛开医学角度 , 我们之间的界限或许就没有那么的清晰 。 认识这些特点 , 是我们接纳和帮助他们的开始 。 (通讯员 左琴晶)
- 东莞康华医院|年会聚餐挂横幅:“手术室里全是钱!”东莞康华医院:内容确实不妥
- 昆德拉为什么说“只活一次就好像没有活过”?看完《开端》,我悟了
- 又一“李子柒”爆红:逃离深圳12年,没想到她活成这样
- 女人越来越“花心”的原因,看完你就知道了
- 血液透析|“伟大的白衣天使,肾友们为您点赞啦”透析老人春节前写歌致谢医护人员
- 院工会|宝鸡市人民医院院工会开展“喜迎新春送祝福”活动 ——传递年味 送去祝福
- 世卫:疫情三月将结束,建议取消国际旅行限制!话音刚落,“奥密克戎的妹妹”来了……
- 诊疗|“这样的服务真贴心”
- 60岁老人拆迁款高达500万,老人崩溃哭闹
- 胸痛|冠心病号称“人类第一杀手” 要注意日常的保健养生